新媒体传播要始终遵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七个着力”要求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1-22 09:26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分析了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七个着力”的任务要求,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新媒体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传播中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以其快速、便捷、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通过新媒体平台,能够更广泛地覆盖受众,提高传播效率。同时,新媒体也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受众需求,实现精准传播等。河南省新媒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近些年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旨在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在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该通知涵盖了政务新媒体的规范开设、内容建设、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以推动政务新媒体的健康有序发展。例如,“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创新传播河南文化,展现了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案例不仅提升了河南的文化影响力,也为其他地区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此外,河南工业大学深入实施“五维”策略,构建融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新生态,以及鹤壁市山城区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等案例,也充分展示了河南在新媒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创新实践。

然而,在新媒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挑战。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匿名性,虚假信息和谣言容易传播,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其次,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场更加复杂多变,需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和应对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对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外,在文旅网站对外传播方面,一些地方性文旅网站的主页导航栏中,与文化相关的板块设置较为分散,且部分板块归属不明,导致用户难以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同时,主页的色彩搭配和板块设计也未能充分体现出地方文化特色。在一些综合性网站的文化频道中,由于网站内容繁杂,导致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播缺乏针对性和深度。例如,一些文旅网站的文化频道虽然设有与河南文化相关的专栏,但内容泛泛,缺乏深入挖掘和特色展示。更重要的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舆论引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自由和分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态势,这使得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需要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和引导策略。

新媒体传播遵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七个着力”要求的原则立场

一、要始终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人心,严格遵循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继承发展党成立以来领导文化建设探索成果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通过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量,可以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在新媒体传播工作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创新,运用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和互动方式,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工作贴近人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式深入人心。

新媒体传播还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做到政治清醒、立场坚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还应注重舆情研判,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社会热点和民众关切,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例如,河南焦作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的“一区五城”发展格局中的矩阵式新媒体传播形式,体现了媒体在报道中坚持创新引领、转型发展、文旅融合、生态宜居和共同富裕等方面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二、要遵循内容为王,传播好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七个着力”中,排在前两位的就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具活力和效率,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入人心。为了充分发挥内容优势,提升发展竞争力,新媒体传播需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打造多维立体的传播矩阵。还需树立互联网思维,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核心,构建全新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要积极探索新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如短视频、直播、H5等,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元化、个性化、便捷化的需求。在新媒体传播中,只有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打造多维立体的传播矩阵,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例如,河南大象新闻客户端的推出,实现了新闻内容的实时更新和互动传播,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切实加强和改进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凝聚力和引领力。

三、要遵循表达方式和多渠道传播的新发展模式,履行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概念,他提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些节目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好评,在国际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说,新媒体传播应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与挖掘,全面展示中国的发展成果与经验。与此同时,新媒体传播还应积极探索创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以更生动、形象、易懂的方式向受众呈现中国故事,利用多元化的渠道和平台,扩大中国故事的影响范围,触及更广泛的国际受众群体。

四、要遵循正确的传播体系与发展路径,进一步提高新媒体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新媒体传播必须重视创新,提升新闻报道及短视频栏目的品质与水准,确保内容丰富、信息准确、更新及时且具有深度的资讯,以满足公众对高质量内容的渴望,并增强对舆论焦点的引导能力。同时,应采取与群众紧密相连、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传播方式,以增强新媒体的影响力和可信度。此外,在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新媒体传播还应加强对传播效果的监控与分析,实时掌握社会热点和公众关注点,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提高对热点事件舆论处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直播活动,如重大事件现场直播、新闻发布会直播等,让观众能够实时了解事件进展和新闻动态。这种直播形式具有时效性强、互动性好等特点,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关注和参与。另外,短视频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传播形式之一。央视频微信和抖音客户端积极制作和发布短视频内容进行传播和推广。这些短视频内容简洁明了、易于传播,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五、要遵循文化的创新、自信、交流方针,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媒体传播应该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细致入微的研究和探索,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呈现给广大受众。同时,新媒体传播还应运用现代化的创意和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形式和生命,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展示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自信与价值。新媒体传播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新媒体要鼓励公众参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通过线上活动和创新传播手段,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例如,“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创新传播河南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再如,《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短视频节目在海内外广受欢迎,展现了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传播方式。这些成功案例不仅提升了河南的文化影响力,也为其他地区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六、在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同时,要遵循数智化引领这个新方向

目前,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快速发展,新媒体传播要积极推动数智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例如,数字文化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线上文化娱乐的提供、新媒体广告等都成为文化产业的新的增长点。又如,河南广播电视台通过开设海外新媒体账号、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并融入XR、VR、AR等新技术,加强节目视觉冲击与感染力,成功地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黄河文化等传播到海外,扩大了国际“朋友圈”,讲好了中国故事。再如,由国家大剧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以及中国(北京)星光视听产业基地三大行业领域巨头联袂呈现的中国首部XR数字戏剧《麦克白》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盛大首映,带给现场上千位观众的不仅是一部独特的艺术作品,更是一次来自数字虚拟技术与戏剧、电影艺术深度融合的冲击与思考。XR数字戏剧《麦克白》从筹备到杀青历时两年,从表演形式、剧本创新、服装道具、数字虚拟场景呈现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融合创新。拍摄过程中,通过XR技术动态追踪获取演员与虚拟场景的实时交互,且实时渲染输出虚拟场景与演员真情表演相融合的画面。

然而,新媒体传播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如何保证文化传播的质量和真实性;避免“快餐文化”现象的发生;如何保护知识产权,防止网络盗版问题的出现等。

七、要始终遵循跨文化交流的前沿趋势,致力于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传播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新媒体传播应积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推动新媒体传播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同。相关新媒体部门要通过开设国际频道、加强与海外媒体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等方式,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例如,河南国际传播中心推出的“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国际传播活动,通过图文、海报、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景式展现了甲骨文的神奇魅力,推动了这一文化IP贴近大众、走向世界。该活动在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累计发布相关产品1000余条,阅读量超过1亿次,成功搭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另外,要重视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为国际传播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还应积极推动国际传播与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国际传播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2024年10月,河南省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就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专家分享了他们在新闻传播教育实践中的独到见解和深思熟虑的经验,强调了培育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全媒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紧迫性,并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策略。这些深入的讨论为河南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传媒行业的进步以及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拓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

综上所述,对于“七个着力”这一根本性任务要求,新媒体传播工作在各个时期都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尽管新媒体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带来了挑战,但新媒体传播仍需坚守其核心价值和原则。面对挑战,新媒体传播应持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传播环境。同时,要始终注重提升内容质量,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此外,新媒体传播还应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高传播效率和精准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际传播的长远发展。展望未来,新媒体传播将在“七个着力”的指导下,不断突破创新,全面提升传播效能和社会影响力,为新时期我国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以更开放、更包容、更有创新精神的态度,推动我国新媒体传播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

(作者:韩磊,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