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滋养共同富裕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魂”,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底色和历史基因。虽然,共同富裕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学说,但在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浸润之下,极具中国式特色,而这种特色,彰显着共同富裕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熠熠光辉。
一、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明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逐步形成了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念,这与农本立国的法律思想是分不开的。古老的中国人民在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之中,勇于与复杂多变的大自然进行斗争,而且“人类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挑战要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的挑战严重得多”,而在这种协力抗灾的顽强斗争之中,自然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为共同富裕思想的早期萌芽奠定了基础。
自先秦而始,中国古代的智者们便在思想争鸣之中提出了诸如“天下无穷人”“天下均治”和“上下俱富”的主张,这些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核心思想的理念,体现着中国古代社会以追求共同富裕思想为核心的文化基因。而在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态系统之中,中华文明带着在互助之中融合、在融合之中发展的理念,从原始社会走向了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这种共同富裕思想的孕育,不仅贯穿在日常的田间劳作之中,更是在有意识地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不断丰富与发展。比如,秦朝末年战乱纷争,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民生凋敝,乃至于刘邦作为西汉开国之君却“不能具钧驷”,然而在黄老思想与民休息的影响之下,不过数十年光景,却又“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又如在隋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之中,“万户则城郭空虚”,以至于百物困乏,然而到了唐朝初年,却又“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长空,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表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
由此可见,这种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成为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亮丽底色。
二、以“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传统法律文化滋养共同富裕思想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在中华大地上就建立了众多大小不等的邦国,以炎黄二帝、蚩尤、三苗为代表,形成了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部落联盟,在这些部落联盟中,以炎帝、黄帝、尧、舜的领导才能最为突出。尧治理国家的时候,温和恭敬,以德化人,形成了家庭和睦、各族友好相处“以亲九族”的治内之策和友好邦国、协调各邦利益、和谐合作“协和万邦”的对外战略。可见,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理念一脉相承,集中体现着中国人在激荡岁月中特有的团结一心、和睦相处、崇尚和谐的民族观与共同发展观。
(一)“以亲九族,协和万邦”中的民族观滋养共同富裕思想
“以亲九族,协和万邦”,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家族和睦、社会和谐,消除了贫富差距和阶级差距。各民族团结协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协作、谋求共同发展则是对“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和升华。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共同富裕思想,绝不仅仅是对中国内部而言,更重要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平等和谐,尊重多元,认同“一体”的大民族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以和为贵,与人为善,是数千年来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做事标准,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其落脚点在“和合”的民族观,就是要以宽广的胸襟悦纳不同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尊重不同民族在发展道路上的不同探索,明确在休戚与共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可分割,而这也正是在“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其核心要义便是“和合而服也”的民族观。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遽变的历史时代,但就是在动荡岁月中,依然有以孔子为首的学者大家倡导“和为贵”。《礼记·中庸》中记载了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构想:“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其中“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正是孔子对于如何利万邦的构想。同时,在孔子的思想中,对于“和合”更深一步的解读就是提出了“和而不同”的主张,他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中所强调的求同存异方针与之一脉相承,深刻体现着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天下大同、家国一体的处事智慧,镌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岁月变迁中赓续的历史基因。“和合而服也”乃“国之宝也”,其中之“和合”便是实现“协”之要义之所在,而要想实现真正的“化干戈为玉帛”,并不是一味地被动求和,而是展现主动寻求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契合的善意,在人类文明的交汇与碰撞中绘出最真、最美的愿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的“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
(二)“以亲九族,协和万邦”中的共同发展观滋养共同富裕思想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从“秦代设置南海郡、桂林郡管理岭南地区,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唐代创设了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元代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明代清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而在这部共同写就的历史中,是聚同化异,凝聚共识,形成最强合力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结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思想,不是追求个人在物质和精神领域的富足,不是追求极少数人的富裕,更不是追求少数阶级的富裕,而是追求“共同”的发展理念,不仅仅是要实现十四亿人的共同富裕,更是要实现惠及全球范围内的富裕,推动人类共同体命运的构建。
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指引下,共同富裕思想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新内涵,即在提升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与获得感的基础之上,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为构建美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作者:贾秋宇,法学博士,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王晓勇,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张帅梁,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农业大学政策法规办公室副主任 课题项目:2025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河南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ZKYJ11)】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