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改革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改革目标更加明确,接下来是矢志不渝地提高行动能力,把改革举措变成现实图景。深化改革是一条光明大道,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动力活力。
一、以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以改革为先导、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添活力,这是中国发展动能澎湃的重要原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举改革旗帜,书写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春天的故事”,激活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党和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得到了全方位提升。1978年,我国GDP只有3678.7亿元,仅为美国的4.6%,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23年高达126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1978年中国人均GDP是384.7元,2023年已经达到8.9万元,为1978年的230多倍。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我国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自立自强稳步推进。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仅缺吃少穿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且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项项伟大成就的取得都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深化改革为我国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没有解决物质匮乏的问题。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迅速焕发生机活力,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速接近10%,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面貌焕然一新。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反映,中华民族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新时代也对发展提出新要求,必须继续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影响发展的约束因素,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新时代的新飞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法宝。我们党立足民族复兴伟业,规划了“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通过改革开放,不断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我们又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我们党要用百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我们前面还有更远的路要走,还有新的难关要过,要继续靠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我们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从颁布优化外商投资环境24条政策措施,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到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再到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等,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坚定不移,改革举措坚实有力,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持续巩固,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稳步推进。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举措。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推进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要始终聚焦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要求。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短板弱项,化解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必须靠深化改革,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效应对百年变局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必须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持续深化改革,释放自身的发展活力,确保在极端情况下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于变局中育新机、开新局。
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新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发生了改变。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瓶颈。与此同时,超大规模市场、人口质量红利、创新发展等优势逐步显现。从需求侧看,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从供给侧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内需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日益明显,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实现大国经济内部可循环的主动布局,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改革举措,以更好地顺应发展大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增强发展韧性,塑造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扎实推进改革是发展动力充沛的根本性举措
改革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矛盾统一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会束缚或阻碍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生产力更加活跃、更具革命性,对生产关系适应性调整的要求更高。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制定发展生产力的目标任务时,我们都会提出完善生产关系的相应任务,以制度性创新保障生产力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为我国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释放。越是遇到发展难题,越是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开放,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活力护航。从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入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才能行改革之道、革烦苛之弊、开创新之门,不断释放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从破除要素流通堵点、卡点,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到多措并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再到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连续缩减,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加大,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转化为发展势能,发展动能更加充沛。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改革可以凝聚起全民奋进的磅礴力量。形成深化改革的动力和合力,来自对民意民心的尊重。改革的目的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有的举措必须以服务人民、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深化改革的动力和合力。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公平保障机制、权力制衡机制、社会参与机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共识,以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汇聚力量,以构建起新的可持续的改革动力机制,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化。
四、以高度的责任担当扎实推进改革
改革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员干部要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图,全力以赴当好“施工队长”,振奋精神,撸起袖子,抓铁有痕,齐心协力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创造更多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改革成果。
必须坚定改革信心。力量在坚定信心中汇聚,目标在凝心聚力中实现。党员干部必须坚定改革自信,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推动改革事业行稳致远。宏伟蓝图不会轻松实现,前进道路必然要不断克服困难。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挑战如何严峻,我们都要锚定改革的各项任务,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党员干部要保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视野,涵养“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概,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前无古人的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不断凝聚改革的共识。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通过寻求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把人们的意见、期待和内在要求,有效引导、善加利用,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才能提高政策精准度,把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形成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改革合力。有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全面深化改革就有了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
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要找准制约改革的障碍、顽瘴痼疾所在,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一个个攻破,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开展,确保解决问题、取得实效。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让群众从改革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评价改革成效上要坚持群众立场,关键要看办成了多少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要坚持锐意进取,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对改革中的阻力要敢于破除,抓好改革试点工作。唯有如此,才能乘势而上、斩关夺隘,把改革蓝图变成现实。
执行是制度的生命力所在。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贵在坚定不移、久久为功。钉钉子,没有力度是钉不好的,只有用实劲、连续钉,才能钉得牢固。钉钉子不能蛮干、硬干,要巧干、会干,钉到点子上,钉得稳准实。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更加注重系统观念,善于运用全局的眼光看问题,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协调配套,使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具体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把改革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通过新一轮改革大潮锻炼干部、考验干部、选用干部,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选出来、用起来,不断推进改革航船破浪前行。
(作者:王珂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