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命脉·国脉丨新时代南水北调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
编者按
水脉即命脉,水脉即国脉。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是旨在破解中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年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展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就,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ZS093)共同推出《水脉·命脉·国脉》专栏并有奖征文,学术中原将持续刊发优秀投稿,敬请关注。
今天刊发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米卫娜、马静音的文章《新时代南水北调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最有价值的理论体系,其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劳动实践”的思想观点以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共同构成了南水北调精神生成的理论基石。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南水北调精神的基本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就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述。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的客观存在,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一切物质资料。倘若没有自然,人类就将失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然则,这并不代表人类是完全受自然界掌控的被动存在,人类在自然面前可以是积极能动的,而并非无能为力的。马克思主义通过人的劳动实践将人类发展和自然界统一起来,强调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需要,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对对象世界进行有目的、能动的改造活动。但是,人的改造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既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还应当指出,这种影响的性质不具有必然性,即人与自然界并不必然是破坏或被破坏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实践主体可致力于打造命运与共、和谐统一的生命有机体。此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体现为尊重自然规律。即人在改造自然或进行生产活动时既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脱离自然规律来盲目肆意地改造自然,同时也要实现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为了解决部分区域缺水问题,在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所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工程建设者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次伟大尝试。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人水和谐”是工程建设者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实践遵循。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调水工程自开工伊始,就非常注重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不仅有效解决了部分地区生产生活的缺水难题,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水资源支撑,也开创了沿线人民生活的新局面。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实践”的思想是南水北调精神的动力源
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社会的生产发展、文明的整体演进是实践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鲜明体现,是人类劳动实践的果实。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实践的世界观,其强调以现实的、能动的劳动实践为切入点来解读人类社会,指明劳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不仅是人的本质力量所在,同时也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即是说,实践主体通过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作用于对象世界,将对象世界的原本样貌进行改造,使得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变成人化的自然,打破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隔离状态,催生了彼此交融、和谐共生的有机体,并以此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从而促进自我主体意识的完善和主体能力的提升。
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构想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和技术工作者基于对调水区域实际状况的分析,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适工程实施方案,为工程后续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工程的实施阶段,广大工程建设者将系统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开放性思维融入劳动实践之中,从根本上提升工程建设的实效性;在工程的创效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将自身所积累的调水经验和治水智慧融入劳动实践,解决了工程后续运行的疑难问题,大幅度提升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实际效益。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是南水北调精神的理论基石,为南水北调精神的生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南水北调精神的价值源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所形塑和践行的最根本价值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就在本质上规定了共产党人的基本立场,即为人民谋幸福。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人民谋幸福”这一价值立场的指引下,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从而夯实了中国共产党人迎战各种艰难险阻、磨难困苦,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群众基础和胜利法宝。由此而论,南水北调精神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演绎和实践自觉,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宗旨的具体彰显,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矢志坚守。
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之初,就严格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等原则部署工作,将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健康福祉、生活质量置于首位。首先,提倡节约用水,通过打造优质的水生态保障群众用水安全。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党员干部将节水放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强调治水工作要分清主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倘若一边加大治水调水、一边随意用水费水,那么治水工作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节水优先”理念的指引下,南水北调受水区全面落实“以水定人”的原则,增加工程下游地区的供水使用量,并修建水库,提升蓄水能力,以此保障中上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其次,实行协同治水,通过打造全局的水管理模式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在工程建设中,党员干部坚持全国水资源是一盘棋的理念,始终以整体效益最优化与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实践导向,协同推进水域治理,实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共保共治,同时还增进了部门协同、区域协同、产业协同以及跨流域互动协作,切实加强了区域、流域、城乡的互通互济、互惠互利,有力地推动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了工程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后,坚持系统治水,通过构建正向的水循环状态打造群众美好生活。构建积极的水循环状态,是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之举,其中水资源是基础,水安全是保障,水环境是支撑,水生态是关键,水文化是底蕴,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反过来破坏水循环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影响水生活空间的配置结构和供给质量。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党员干部对治水矛盾和治水需求进行了全局性考量,积极响应人民群众对于丰富水资源、持久水安全、健康水环境、优质水生态、先进水文化的需求,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南水北调精神以人民至上为价值立场,倡导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生态的要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所念作为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实现了“水质”与“水量”同步增进的目标。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追求,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即为人民谋幸福。由此可见,为人民谋幸福既是南水北调精神的内在基因,也是南水北调精神的本质属性,其塑造了工程参与者们共有的精神归依和心灵港湾,以一种软性力量营设了工程建设的共通情感空间和同向意义空间,从而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原发动力。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基于红色家书文本的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弘扬研究”(22YJA71002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