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观照视域下归德府城池“太极图”格局的意境美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2-03 09:25

圆融观照是中华民族本源性思维形式之一,这一思维形式在构思谋划的过程中着眼于审美对象的全貌,辩证融合地把握其整体特征,关注于化执着为虚通,达到审美极致之境。圆融观照不仅用于文学评论,还广泛应用于园林、古建筑(群)等方面的欣赏和品鉴。借助这一思维形式,不仅能辩证中和、全面公允地体悟归德府城池规划格局的“虚实相生”与“真幻谐和”的意境美,更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以臻归德府城池独运匠心的规划格局意蕴之极致,达成一种立足有限而观照无限、俯瞰当下而仰视永恒的意境追求。

一、意境是中式特有的美的创造方式,可意会难言传

意境是主观范畴的“意”(心)与客观范畴的“境”(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审美境界。意境创造的过程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表达出来,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触发,且情理与形神相互交融、相互制约。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即由眼前的实境和头脑中的虚境构成;实境是虚境的载体,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被创造出来,其目的与意象由虚境来体现;虚境制约着实境的表现,其描绘与创造落实在实境;虚境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地位,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人们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人心虽小,却装得下整个宇宙。

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的不同有六种境界:为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人群共存互爱而有伦理境界,伦理境界主于爱;人群组合互制而有政治境界,政治境界主于权;穷研宇宙、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学术境界主于真;返璞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宗教境界主于神;介乎“真”与“神”之间,以宇宙万物为对象,借以窥见人类自我心灵的反映而有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二、归德府城池“太极图”格局的意境美赏析

 商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华夏圣贤文化根脉地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对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都起了很大作用。

归德府城池是历经亳都、宋国都城、秦汉睢阳城、隋唐睢阳城、宋应天府南京城、元明归德城之后而建造的7.0版古城池,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荟萃地,是大尺度、大力度诠释中原文明、黄河文明、华夏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城池,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更是美的集聚体,蕴含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追求。

1.规划建造中蕴含的功利与宗教意境之美

归德府城池的规划建造是先民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生态环境变迁的结晶,是先民智慧累积的成果,更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子孙孙4000多年来的经验总结,饱含了特定生态条件下先民们积极应对“天人关系”的创造。据相关资料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3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发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有1500余次,其中16世纪平均四五年就要发生一次。趋利避害乃人之本能,面对频繁的黄河水灾、沙灾的不期而至,在既不能像先祖“前八后五”式的异地迁徙,又想安居乐业的前提下,谋划城池的固若金汤便成为当时生产生活的强烈需要。

图1 解放初期归德府城池格局示意图。(资料图片)

图2 现存归德府城池的卫星图。

事实上,归德府城池也是在借鉴先前多座城池成败得失的基础上规划建造的,仅对于城郭的选址与建造就反复论证并不懈地实践了50多年。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河决大溃,荡我郭庐,几壑我城”,黄河一决口,城池几被淹没。论证的结果,城郭离城太近,且又低薄。直至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才在城墙外约五百米的圆周上筑起新的城郭,归德府“龟象”(龟是我国古代四大灵兽之一,是象征意义丰富且威猛强大的“天下神物”)城池的规划格局(见图1、图2)才正式出现。因为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圆地方被认为取法于天地自然;圆为阳方为阴,阴阳结合乃为天地之合,外阳而内阴便是天地相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如此归德府城池便成了阴阳相合、天地相生的大宇宙的象征。

这一规划建造是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穷研地形地貌、精妙处理天地人神关系的成果,显示了先民求“真”与求“神”的意境。人与世界接触过程中,为满足生存需要而有的功利实用境界,是求“真”;因欲返璞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信仰境界,是求“神”。也就是说,归德府“龟象”城池是先民求“真”与求“神”的结果,成就了城池的坚不可摧,彰显出归德府城池所蕴含的功利与宗教意境之美。

2.内城格局所蕴含的学术与艺术意境之美

归德府内城的格局是按阴阳五行八卦原理布局的,从城门的阴阳交合,到城门、瓮城门的“四门八开”,再到大、小隅首的巧妙布局,无不运用阴阳五行八卦原理,处处显示出有源有流、层层阴阳相合、五行相胜相生的构图,彰显出内城布局的平衡与和谐,内蕴着穷研宇宙的学术之美与艺术之美。

图3 清乾隆年间归德府城池图。(资料图片)

归德府城池内城(见图3)为方城,置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四座城门外各构筑有半圆形瓮城(保护城门的一种防御设计,有圆形、方形两种,以圆形较普遍),并置有扭头门(俗称牛头门,偏侧开门,不对正路)。东瓮城门南扭,南瓮城门东扭,西瓮城门北扭,北瓮城门西扭。南瓮城、东瓮城两门相向合成阴,北瓮城、西瓮城两门相向合成阳,是太极所在的阴阳两极;南瓮城、西瓮城两门相背合成阴,北瓮城、东瓮城两门相背合成阳,也是太极所在的阴阳两极。阴阳运动所产生的四象,即两阳(太阳、少阳)与两阴(太阴、少阴),便是被称为拱阳、宾阳、拱辰、垤泽的四座城门;四座城门连同四座瓮城扭头门在内的八门,便是四象运动所产生的八卦,寓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内城隅首(见图3)的布局更匠心独运。根据五行相胜相生的理念,东为(阳)木,西为(阴)金,金胜木伤气。为防金木相胜,内城东、西两城门被有意识地南北向错开,不在同一直线上,东门偏南,西门偏北,出现了与中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如此便逢凶化吉。

传统规划理论认为,城市道路的规划忌折曲、忌斜射、忌四正等。忌折曲是指两条干道交叉口之间的路段,忌折曲线形,因为折曲处必出现反弓,而反弓处会损害邻近街坊地段的风水。忌斜射是指城市中心道路网的规划设计中,忌讳单点发散,否则将成为歪门邪道,这是布局大忌。斜射的路形会造成干道划分的大量地块不均匀、不方整,损害用地的价值以及建筑布置的困难。忌四正是指城市的规划格局不宜完全方方正正,即正子午(南北)与正卯酉(东西)两个方向。传统规划理论认为正子午是天帝所在,不宜人居。归德府城池内城采用南偏西15°的朝向,采取传统的棋盘式路网格局(图3),既破道路“四正”之忌,又利于城内的采光与取暖,同时也将内城分成了许多整齐的方块,完美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归德府内城南门的东西两侧还各建有一个水门(见图3)。之所以如此布局,一方面从历史渊源讲,商丘是火的发源地,又是“大火星”的分野地(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故古城主火,(从后天八卦说)南门为离(火),火势太盛。为保持水火平衡,需要强化水的力量,于是在南城门左右两侧各加设一个水门,加上北(从后天八卦说,北为坎为水)门为水,如此便水火调和了,这便是采用“三水济火”的方法来实现内城的平衡与和谐。一方面从实用价值看,内城的地势呈龟背形,中间高四周低,略微向南倾斜,大隅首最高,南城墙最低,可将全城废水通过两条最凹的街沟(水门)排进护城湖。

这一格局是先民求“真”的成果,求“真”的基础之上又追求返璞归真、冥合天人,以意象作为“真”探讨的起点,以境界作为向“幻”延伸的方向,此谓求“神”。最后,真与幻、虚与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圆融中获得统一,走向融合,完成意境的虚实相生、真幻谐和。真赋予幻以形象和生命,幻给予真以深度和灵魂。于是,以平衡、和合为最高境界的宇宙最佳状态便通过天人感应内蕴于归德府城池,世人也把归德府城与宇宙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如此便达到了化实境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的艺术意境之美,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

3.数理运用所蕴含的伦理与政治意境之美

八卦易理中,天数五地数五,一、三、五、七、九为天数,为阳,其中九为极阳之数;二、四、六、八、十为地数,为阴,其中六为极阴之数;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归德府城池规划格局中运用数理以为象征的表现手法尤为明显。

归德府城墙周长为七里二分五厘,计一千三百四丈二尺五寸(明代丈量标准),此数是取之洛书(见图4)中的北、东、东南、西南、中天地之生数,即一、三、四、二、五;外城郭十八里,十八乃九的倍数,九为天地之成数,寓意“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其实质还是追求城池规划格局的圆融和谐、阴阳相合的意境,以求城池万年永固。同时,七里二分五厘还有一层隐晦的含义——“九五”之意。明洪武年间就明文规定,皇帝为“九五至尊”(“九五”为皇帝专用),因此,归德府城的城墙周长只能隐讳地建为七里二分五厘,否则会犯欺君之罪。

图4 洛书。

城内街道以连接南北城楼的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侧各三条纵街,九条横街,此乃取天数三、九,意蕴天地人和谐,寓意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纵街总数(含中轴线)为七,横街总数为九,此乃取天数(成数)七、地数(成数)九,意蕴天地相得结合,大业生成。城内纵横九十三条街道所构成的框架,也与河图(先天八卦)相吻合,更反映了圆融和谐的哲学思辨和审美观念。同时,街道纵横交错,气脉相通,瑞气尽揽,生机勃勃,长治久安。

如此,归德府城池以人伦有序、五伦无违等伦常为指向的价值宗旨便有了依托与基础,而不仅仅是一味地合于“天地”,同时天道与人道、天与人、天性与人性的相类相通便达成本质上的统一与协调,这种人文观照充实了归德府城池与宇宙同在的意境之美。

三、归德府城池“太极图”格局意境美的价值与意义

归德府城池“太极图”规划格局凝聚了古城设计建造者及其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念、理想志趣和审美意识,显示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智慧创造与伟大成就。这种构图不仅在我国古代城池中少见,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归德府城池最本质、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也将成为归德府城池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

之所以采用圆融观照的思维方式赏析归德府城池“太极图”格局的意境美,不仅在于描述这种构图外在的视觉形象冲击力,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画境文心的诗意,使得客观的自然景象与主观的生命情调交融互渗,形成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意境美,更在于诠释这种构图是天道、地道、人道三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是最能彰显中华传统思想核心价值的文化符号,蕴涵着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当然,更希望这种构图(规划格局)的艺术成就能启迪后人思维,破除现代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窘状,再造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文化。

【作者:陈道山,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商丘古城申遗研究》(项目编号:2015-JCZD-012)的研究成果之一】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