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2-04 09:20

改革开放不仅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更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继续向纵深推进改革必须总结并用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道路事关前途,方向决定命运。全面深化改革朝什么方向走,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我们党有主张,更有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全面深化改革既不是为了固守理论上的教条,也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掌声,所以继续深化改革,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要坚定道路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就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充分发挥党在改革中举旗定向的关键作用,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坚定改革的人民立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改革是奔着问题去的,也是奔着民心去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全面深化改革为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要站稳改革的人民立场, 就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有机统一起来,既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也要加强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实现改革的持续推进。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来,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但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天的改革已经走过了千山万水,但还要继续跋山涉水。我们不能骄傲自满,更不能固步自封,绝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犹豫与懈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面向未来,要如期完成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就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把改革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起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接续奋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改革持续深入。

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掌握改革的科学方法。改革越往前走,就越要坚定信心,更要多加小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将面对各种潜在的风险挑战和未知的急流险滩,必须掌握改革的科学方法, 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今天的加强顶层设计,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改革内在规律的探索与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改革实践中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改革方法。时至今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 发展和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关系。面对复杂繁重的改革任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树立系统观念与辩证思维,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引,加强各领域改革的联动与集成,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整体实效。

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推动改革的落实见效。改革靠的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下,随着攻坚期与深水区的到来,继续深化改革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深层次的利益关系与社会矛盾,不可能皆大欢喜,更不可能顺顺利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在落实,但也难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要出实招、见实效就必须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打破既得利益的束缚。可以说,改革走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责任,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继续向纵深推进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各级党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责任,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 的精神境界,更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要通过明确用人导向、强化正向激励、完善容错机制等有力举措,鼓励各级党员干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改革中真抓实干、主动作为,争做改革的促进派与实干家。

【作者:许可,法学博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研究项目“历史主动精神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JYQS0265)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