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秋山到木兰秋狝:中国古代民族间的文化传承与融合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共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春水秋山与木兰秋狝作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传承与融合。
一、春水秋山:契丹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春水秋山,是契丹族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春水” 即春捺钵,指的是契丹皇帝在春季来到水边,进行捕鱼、猎雁等活动,同时处理国家政事;“秋山” 即秋捺钵,是契丹皇帝在秋季进入山林,进行狩猎活动。
捺钵是音译,翻译成汉语,即“行在”。“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钵,四时皆然。如春捺钵之类是也。”“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行在”在汉语中的意思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指天子巡行时的住所。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说:“已而大驾幸建康(今南京),六宫留临安,则建康为行在,临安为行宫。”契丹民族是游牧民族,一年四季很少在固定的地点居住。辽朝皇帝保持了这一民族传统,虽有都城,但仍然随季节迁徙,选择合适的地点居住,处理政务。
春季,契丹皇帝率领群臣和贵族来到河边、湖边等水域,进行捕鱼、猎雁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取食物,更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和社交活动。在春水期间,皇帝会接见各国使节、处理政务,同时也会与群臣和贵族们一起娱乐、宴饮,加强统治阶层的凝聚力。这被称为春捺钵。
秋季,契丹皇帝则带领众人进入山林,进行狩猎活动。狩猎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契丹族锻炼军事技能、展示武力的重要途径。在秋山期间,皇帝组织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同时也进行军事演练,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秋季的打猎行政地点,被称为秋捺钵。
契丹族的捺钵制度,首先体现出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契丹族生活在北方草原和山林地区,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敬畏和崇拜之情。春水秋山活动体现了契丹族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他们通过与自然的互动,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
其次,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体现。春水秋山活动是契丹族游牧文化的重要体现。契丹族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春水秋山活动正好适应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活动中,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可以加强对草原和山林的管理和保护。
最后,是辽朝建国后政治与文化的融合。春水秋山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和生活方式,也是契丹族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中,皇帝接见各国使节、处理政务,加强对外交往和统治;同时,也可以通过诗歌、音乐、舞蹈等文化形式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木兰秋狝:清朝的皇家狩猎盛事
木兰秋狝,是清朝皇帝在秋季进行的大规模狩猎活动。木兰围场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起伏,森林茂密,水草丰美,是理想的狩猎场所。
木兰是满族语muran的音译,在满族的语言中,木兰指哨鹿。《钦定热河志》说:“国语谓哨鹿曰木兰,围场为哨鹿所,故以得名。”所以,木兰围场,就是哨鹿所。秋狝指秋季打猎,古代皇室打猎才能称为秋狝。《左传·隐公五年》记载说:“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满族以骑射为本,重视狩猎活动。木兰秋狝是清朝皇帝继承和发扬满族传统狩猎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管理的重要手段。
木兰秋狝始于康熙年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等朝,持续了一百多年。在这期间,木兰秋狝逐渐成为清朝皇帝的一项重要政治和文化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也日益丰富。
木兰秋狝通常在秋季进行,持续数十天甚至数月。皇帝率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等数万人来到木兰围场,进行狩猎、阅兵、宴饮等活动。狩猎活动主要包括围猎和哨鹿等形式,这是因为,“鹿性于秋前牝牡各为群,中秋后则牝分群而求牡也”。秋天之前,母鹿和公鹿分群行动,只有秋天才聚集在一起,公鹿母鹿的交流全靠声音,这个时节模仿鹿鸣猎鹿才是最好时机。“每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泺水侧。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谓之‘舐碱鹿’,又名‘呼鹿’。”康熙皇帝是猎鹿的好手,“圣祖仁皇帝妙解其术”,“上每发神枪殪之” ,“众蒙古王公从猎者惊传以为神”。康熙皇帝百发百中的枪法,让蒙古王公们惊呼为神。木兰秋狝时皇帝和王公大臣们亲自参与,争先展示骑射技艺和军事才能。
木兰秋狝是清对八旗军队进行军事训练的重要机会。在狩猎活动中,八旗军队可以锻炼骑射技能、提高作战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木兰秋狝也是清朝皇帝加强与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在活动中,皇帝会接见蒙古族王公贵族,赏赐财物,增进感情。同时,也可以通过共同参与狩猎活动,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木兰秋狝是清朝皇帝展示皇家威严和统治力量的重要场合。皇帝率领庞大的队伍来到木兰围场,进行盛大的狩猎和阅兵活动,向国内外展示清朝的强大实力和国力。
三、春水秋山与木兰秋狝的文化传承与融合
从辽朝到清朝,少数民族游猎的生活习俗没有改变,虽然清朝定鼎中原,全面接受并融入了中原文化,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俗,但清朝皇帝在处理政务治理本民族事务时,仍保留了辽代皇帝捺钵制度的遗存,每年选择固定的时间在边疆处理政务。辽朝的捺钵制度与清朝的木兰秋狝,政治方面有着紧密的传承关系。
首先是活动形式的传承与发展。春水秋山和木兰秋狝都是以狩猎活动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北方民族对狩猎文化的传承。从春水秋山到木兰秋狝,狩猎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虽有所发展和变化,但猎鹿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一直得到了延续。
其次是政治功能的传承与强化。春水秋山和木兰秋狝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具有重要政治功能的活动。在春水秋山活动中,契丹皇帝通过接见各国使节、处理政务,加强对外交往和统治;在木兰秋狝活动中,清朝皇帝通过接见蒙古族王公贵族、进行阅兵等活动,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统治。这种政治功能的强化,反映了不同朝代对国家治理和民族团结的重视。
清朝木兰秋狝是对辽朝捺钵制度的传承与发展,两者联系紧密,一脉相承,它们之间还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意义,两者之间文化的传承也有显著的体现。
一是少数民族都有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春水秋山和木兰秋狝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之情。契丹族和满族都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民族,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狩猎活动中,他们尊重自然规律,不滥捕滥杀,体现了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二是捺钵制度与木兰秋狝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契丹族是游牧民族,虽然还没有完全以农业生活为主,但是农业生活的定居状态使其在建立行在时逐渐有了固定的建筑,改变了辽朝初期捺钵时以帐篷为主的居住方式。清朝在与中原地区的长期交流融合后,也逐渐接受了农耕文化。在春水秋山和木兰秋狝活动中,既可以看到游牧文化的特色,如骑射、狩猎等,也可以看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如礼仪、宴饮等。这种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是促进少数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春水秋山和木兰秋狝还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平台。在活动中,契丹族、满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例如,在木兰秋狝活动中,蒙古族的歌舞、服饰等文化元素也得到了展示和传播。
四、结语
春水秋山和木兰秋狝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重要文化现象,反映了契丹族、满族等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特点,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春水秋山和木兰秋狝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平台,见证了中国古代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捺钵制度与木兰秋狝,有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间政治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的表现。这种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繁荣。因此,春水秋山和木兰秋狝作为中国古代民族间文化传承与融合的重要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春水秋山和木兰秋狝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意义,体现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和民族团结的理念。在活动中,皇帝通过接见各国使节、蒙古族王公贵族等方式,加强对外交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其次,春水秋山和木兰秋狝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让后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再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越来越频繁,我们应该借鉴历史经验,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春水秋山和木兰秋狝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精神,对于当今社会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春水秋山和木兰秋狝活动中体现的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意识,对于当今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和传承,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王珂,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副编审)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