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阐释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内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所以,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和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是主阵地和关键渠道,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要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需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需要更多的专任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专业课程的授课之中,在知识传授和专业学习中使广大青年学生受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拓宽思政教育的广度,加大思政教育的深度,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
一、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是占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作为指导和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丰富内涵指引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并且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等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熏陶,并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为协作,使得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按照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提出的理念来要求自己,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总体局面良好。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外政治经济环境仍然复杂,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和侵蚀的危险。而且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便捷,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也会受到影响,个别学生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较弱,意识形态侵蚀不可忽视。
高校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前沿位置。做好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是切实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方法。所以,用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全校党员和广大师生,占领学校宣传舆论阵地,是占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方式。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使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所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可以在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提高政治觉悟,形成教育合力。另外,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在建设过程中也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专业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各育人主体的优势互补、协同育人,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是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差的需要
大学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通过大学教育,教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培育职业精神。同时,高校承担着思想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使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向和根本。所以,高校积极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能否提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其育人效果的检验标准之一,实际结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及其实现程度之间的差值,差值越大,实效性越差,差值越小,实效性越好。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工作,是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符合程度的实践过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效性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比如当前高校部分学生政治理论学习态度不端正、政治理论知识欠缺,入党动机不端正,人生理想缺失等。另外部分学生价值取向有不同程度的扭曲,受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影响,努力踏实学习的思想动力不足,强有力的精神支柱缺乏。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专业课教师的思政参与度不够,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依然存在。因此,将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理念融入高校育人工作体系中,使思政课教师、综合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等多个教育主体之间协同配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强大的支撑团队,形成多视角、全方位进行思政教育的力量,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是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提高的双赢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即要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灵魂。大学阶段不同于中小学,不仅要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引导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形成有正能量的价值取向,成长为能够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才。对学生而言,通过开展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环节,深化他们对专业、行业与职业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战胜困难挫折,锻炼意志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就是要求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真正将“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放在中心位置,以确保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中,让知识的学习和思想素质的提升同频同步。而且,润物细无声般的融入更容易带来心灵深处的震撼和教育,产生直击人心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努力形成多圈层育人效应,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中心建立育人核心圈,综合素养课和专业教育课程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多层次育人互补圈,将思政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对学校而言,通过开展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环节,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达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的目的。
【作者:叶晨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改项目《三链联动·四维并举·五位一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