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命脉·国脉丨一湖清水寄乡愁,万家迁徙筑国梦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历史辉煌与新时代价值
编者按
水脉即命脉,水脉即国脉。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是旨在破解中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展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就,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ZS093)共同推出《水脉·命脉·国脉》专栏并有奖征文,学术中原将持续刊发优秀投稿,敬请关注。
今天刊发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奚宾的文章《一湖清水寄乡愁,万家迁徙筑国梦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历史辉煌与新时代价值》。
引言:大工程背后的移民壮举
南水北调工程,这项跨越时代与地域的壮举,被誉为“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其目标是破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困局,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然而,工程的成功并非仅凭技术,也是建立在无数移民家庭的巨大牺牲之上。从20世纪丹江口水库的修建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全面实施,百万移民离开祖辈生活的土地,为国家大局奉献出难以估量的力量。
迁徙的背后,是一场与家园告别、与命运抗争的心灵洗礼。移民群众用无声的行动书写了忠诚与奉献的精神篇章。那些曾经哺育了数代人的村庄化为湖底,那些久别重逢的亲情成了异地的温暖,这不仅是地理上的搬迁,更是情感上的重构。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一个个不舍离别的场景,铸就了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独特内涵。这种精神穿越历史的烟尘,连接起一个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一、伟大实践:南水北调移民的历史壮举
1. 两次迁徙的规模与挑战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一场社会动员的伟大实践。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分为两次大规模实施,累计迁移近50万人,堪称中国移民史上的壮丽史诗。
第一次搬迁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修建丹江口水库,超过30万移民告别家园,分散安置在湖北、河南、陕西等地。在经济条件匮乏的背景下,这一迁徙过程充满艰辛。第二次搬迁则发生在2000年代,为保障中线工程的顺利推进,又有16万移民离开故土,迁往6省市的108个安置点。这一次搬迁同样涉及人口数量庞大,跨越地域广阔,政策设计和执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两次迁徙的完成不仅解决了库区移民的安置问题,还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这一壮举背后,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2. 个人与集体的感人故事
迁徙背后是无数移民群众的牺牲与奉献。他们抛下生活多年的家园,承受情感上的巨大割舍,将个人的命运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一位名叫何兆圣的移民历经三次迁徙,先是到青海后到湖北再到河南,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南水北调工程。他的经历,是“舍小家为大家”精神的生动写照。
此外,移民干部的无私奉献同样令人动容,他们不仅承担政策的宣传者角色,还在一线解决移民安置的各种难题。有些干部长期奔波于安置点之间,顾不上家人;有的甚至因过度劳累献出生命。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忠诚与担当,为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3. 社会与经济结构的全面重塑
移民搬迁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社会经济格局的重塑。在安置点,各级政府为移民提供了宽敞的新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点引导移民发展特色经济。例如,在湖北地区,通过推广大棚种植和休闲农业,帮助移民实现经济独立;在河南地区,引入工业项目,为移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
尽管新环境充满机遇,移民群众在适应新生活时仍面临诸多挑战,从山区到平原,从农业到工业,移民需要克服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上的巨大差异。但无论是环境的变化,还是社会关系的重构,他们都展现了顽强的适应力,用汗水与努力扎根新家园。
丹江口水库移民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关系调整的缩影,也是一幅社会结构与情感交织的壮丽画卷。这一伟大实践不仅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更为新时代移民安置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精神凝练: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时代内涵
南水北调移民实践不仅造就了工程的成功,更孕育出了一种具有时代特质的移民精神。该精神凝聚了奉献与担当、团结与协作以及创新与超越的多维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奉献与担当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核心在于“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与担当。在迁徙过程中,无数移民群众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将个人利益让位于国家战略需要。他们不仅在物质上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还承受了情感上的深刻割舍。每一次选择,都彰显了他们对家国一体、利他为先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移民群众身上,也在移民干部的行动中得以延续。为了安抚群众情绪,移民干部们不辞辛劳、深入一线,通过细致的政策解读和耐心的情感沟通,帮助移民完成从心理上接受到现实搬迁的转变。他们的努力,不仅推动了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也让移民群众感受到国家政策的温暖与关怀。
2. 团结与协作
移民工作的完成,离不开全社会的协同努力。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移民搬迁展现了党和政府的高效组织能力和各界的团结协作精神。干部群众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攻克了诸如政策宣传、利益平衡和社会整合等难题。特别是在安置点的社会融合中,这种团结协作精神体现得尤为显著。新移民与当地居民从陌生到熟悉、从分离到共建,共同发展特色经济、共创和谐社区。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平稳过渡,也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3. 创新与超越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南水北调移民工作中涌现了大量创新实践。从搬迁政策的科学制定到安置点的资源调配,从就业培训到后续保障措施,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管理模式的与时俱进。各地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产业扶持和技术培训,帮助移民家庭快速适应新环境,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了范本。
此外,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创新性还体现在文化的传承与重塑上。移民群众在安置地逐渐形成了新的社区文化,通过节庆活动、传统技艺展示等方式延续家乡记忆,同时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展现了文化的适应性与多样性。
三、文化传承: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时代意义
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在“爱国”“奉献”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时代特质。移民群众以舍小家为大家的实际行动,将个人利益让位于国家战略需求,他们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承受着情感与生活的双重割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无私奉献。这种家国同构的价值认同,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既继承了愚公移山精神的坚韧不拔,又延续了红旗渠精神的无私奉献,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相比传统精神,移民精神更加强调个体与国家命运的深刻联系,体现了在大局面前的集体协作与理性选择。这种精神不仅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具体演绎,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价值。
2. 助力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仅是一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更是一项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移民群众的努力下,库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一湖清水送京津”的宏愿得以实现。移民群众主动限制生产和生活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参与水质保护和植被恢复工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他们的行动表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通过合作和牺牲实现平衡。
移民精神在社会和谐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安置点,新移民与原有居民从最初的陌生逐渐走向融合,通过合作发展经济、共建社区,形成了互助共赢的社会关系。这种从分离到融合的过程,为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模式贡献了新的思路。
3. 推动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
南水北调移民的成功安置,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还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无论是库区移民,还是跨省安置的群众,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通过劳动和协作,不仅实现了生活的稳定,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安置点逐步发展为新的社区,成为展示社会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样板。
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安置点的经济发展,移民家庭逐步实现了从“被安置”到“自我发展”的转变。一些安置点发展特色产业,为移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移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这不仅是个人的成功,也是国家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实践。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的贡献,是超越时代的重要遗产。该精神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展示了中华民族在面对重大工程时的团结和智慧,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四、启示与展望:新时代的南水北调精神传承
1. 科学推进后续工程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重要实践经验。然而,随着工程的持续推进,新的挑战也在不断涌现。因此,后续工程的建设需要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的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保护需求和社会发展诉求。
首先,绿色发展理念应贯穿于工程全生命周期。从规划到实施,从生态修复到资源调配,都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其次,要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工程管理和水资源利用的效率。通过智慧水网和大数据分析手段,优化调水路径和水资源利用率,为后续工程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撑。最后,应加强对移民安置的长效管理,确保移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为工程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创新传播与教育方式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在数字化时代,短视频、直播、微纪录片等新媒体形式为移民精神的传播提供了丰富渠道。通过微电影展现移民群众的感人故事,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让更多人感受到移民精神的力量。还可以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体验项目,将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移民故事与精神内涵融入公众的参与中。
在教育领域,应将南水北调移民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与德育教育中。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通过案例教学、现场参观和互动交流等方式,使他们了解移民精神的具体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激励作用。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也能为培养有责任感、担当精神的新一代青年提供重要启示。
3. 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未来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资源。在新时代,应将这种精神纳入国家精神谱系,强化其社会影响力。通过设立南水北调精神纪念馆、组织主题文化活动等方式,使移民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同时,要注重将移民精神的核心价值与当下国家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共同富裕,使其在新的历史阶段焕发出更加鲜明的时代价值。
移民精神的弘扬还应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在南水北调沿线地区,通过深入挖掘移民故事、建设文化旅游项目,让移民精神成为推动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该方式,不仅可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提升,也能为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结语:移民精神的历史丰碑与未来价值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中国工程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书写了个人与国家、家园与梦想的壮丽篇章。它既是对过去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启迪。这种精神承载了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诠释,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
在新时代,这种精神的传承不仅关乎历史记忆的延续,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让我们铭记移民群众和移民干部的无私奉献,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行动指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