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飞 :加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内容简介: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河南省11县(市)实地调研发现,当前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建设主体老龄化严重、居民满意度一般、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农民对村干部角色和职能抱有较高期待等现状;同时,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着劳动力外流严重、集体行动困难、建设推进不均衡、落后原因错综复杂、需求优先顺序存在显著差异等瓶颈问题亟待解决。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创新、注重微观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推动河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近年来我国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作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课题组于2023年7—8月赴河南省11县(市)近70个行政村进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调研,实地访谈并获得600余份农户问卷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中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有如下特征和问题:
一、河南省代表性县市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现状
(一)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主体老龄化严重
“老龄化”、“空心化”已成为中原地区乡村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离开农村,而这些青壮年多是流出地相对优质的劳动力,农村留守现象也从 “386199”(妇女、儿童和老人)逐渐转化为“6199”(仅有老人和孩子)。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5户家庭无劳动力外流,419户家庭有至少一半的劳动力外流。整体来看,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中老年人偏多。
(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居民满意度一般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2.47%的受访者表示乡村人居环境变化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接近半数(49.91%)的受访者认为乡村人居环境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某些方面微弱的影响,可见人居环境建设在农民的生活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42.10%的受访者表示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现状满意度为一般,有2.90%的受访者对人居环境建设现状非常不满意,17.24%的受访者不满意人居环境建设现状,但仍有31.58%和6.17%的农民选择了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
(三)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调查显示有240位、43.56%的受访者认为村集体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责任主体;有201位、36.48%的受访者认为乡镇及以上政府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责任主体;有110位、仅19.96%的受访者认为村民自己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但各地政府“包办”了从建设目标、建设方案确定,再到具体方案的实施等系列工作,导致真正应成为责任主体的农民游离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之外,既不充分也不深入的参与使得农民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主体意识逐渐变弱。
(四)农民对村干部角色和职能抱有较高期待
访谈设置了“您认为应该怎样发挥农民积极性,推动其参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治理”主观问答题以期探寻农民视角下对不同角色的认知,对其回答进行文本分析处理和词频分析后选出了10个高频词,其中“村干部”出现频次最高,有65次;其次是“政府”,有40次;紧随其后的是村干部和政府等角色适用的“带领”、“宣传”、“组织”、“带头”等动词。根据回答来看,农民认为村干部和政府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多数农民对村干部抱有较高期待,认为政府和村干部的积极宣传引导能充分激发其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其参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治理。
二、河南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瓶颈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多,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集体行动困难
本次抽样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5户家庭无劳动力外流,419户家庭中有至少一半的劳动力外流。劳动力外流区域中,有68.88%的农民家庭劳动力流向了中部地区,24.30%的流向了东部地区。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后,推动人居环境建设的过程使得本应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主体的农民成了“局外人”,出现“主体错位”现象,乡村建设集体行动困难情况突出。
(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推进不均衡
本次调研中,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户数有413户,占74.95%,略高于2021年乡镇居民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比重。参与村容村貌提升的户数有370户,占67.15%。本次调研中参与生活污水处理的户数仅有115户,占20.87%。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户数有345户,占比62.61%。整体来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 “厕所革命”、垃圾集中处理、村容村貌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活污水处理结果不尽如人意,地下管网敷设难度大、农民对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缺乏认知仍是生活污水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落后原因错综复杂
根据农民回答和词频统计结果显示,农民认为下水道、道路、排水、路灯、绿化等建设缺失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表征问题的原因。在问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落后的深层原因时,受访者反馈有资金投入缺口大、缺乏合理规划、农民主体意识弱、政策体系不健全、人才流失等多方面原因。不论是表征还是深层原因,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落后涉及多主体、多领域,原因错综复杂。
(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需求优先顺序存在差异
71.69%的受访者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协同治理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农村缺乏实用有效规划、缺乏统领人才、缺乏农村和基层社会有效组织也是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明显的问题,选择上述选项的人数分别占总受访人数的36.66%、33.94%、38.66%。被访农民认为所在农村道路存在问题的有299人,占54.26%;认为所在农村地下管网存在问题的有266人,占48.28%;认为所在农村照明、活动广场、村庄规划、卫生厕所、生活垃圾、公共厕所、文体设施存在问题的分别占32.12%、26.68%、26.49%、25.23%、21.78%、20.15%、17.24%。
三、加强美丽宜居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基层和社会参与
顶层设计是关键。制定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体系和建设评价、监测体系,明确责任划分与奖惩制度,使得建设工作有据可依。明确各级组织领导分工,建立联动有序、分工明确的协调工作机制,结合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布局。
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加强并优化乡村规划编制,在适应人口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多规合一”,提升乡村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在保证农田基本格局不变的前提下,强化乡村风貌设计,盘活农村闲置自然资源,服务于乡村农业产业化。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和引入社会资本投资等方式强化资金绩效管理,激励致力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农户,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实际推动提供保障。
(二)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基础较差的乡村抓大放小,重点解决“脏乱差”问题;基础较好的乡村统筹规划,从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事项切入全面推进建设。可以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突破口,从技术和实用角度完善地下管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集中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全覆盖。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按照“镇—村—自然村”的顺序分包责任,完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分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稳步推进各村镇改厕工作,积极探索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
(三)协同推进创新,激发乡村主体活力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并不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加强乡村地区的科技支撑能力,在重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产业带农,支持农户结合河南农业大省定位开展绿色种养殖、生态空间复合利用,提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协同推进科技与制度创新,进一步优化“三农”战略布局,激发主体活力,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
(四)注重微观治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在政策指导下根据村庄实际特征明确整治内容的优先序、所需的技术与模式,着力于微观治理,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从各地实际需求出发,立足于普及普惠,持续优化环境检查考核与激励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村“两委”作用,通过宣传引导农民转换观念,按规定开展人居环境建设表彰激励。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培养农民对于本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与此同时,积极听取农民合理建议,建立良性有效的互动参与机制,强化正向引导激励,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作者:曹飞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BJY135)、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的机制、实证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22-YYZD-03)的研究成果】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