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命脉·国脉丨新时代南水北调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研究
编者按
水脉即命脉,水脉即国脉。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是旨在破解中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展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就,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ZS093)共同推出《水脉·命脉·国脉》专栏并有奖征文,学术中原将持续刊发优秀投稿,敬请关注。
今天刊发南水北调干部学院李志、刘华光、杨洋洋的文章《新时代南水北调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研究》。
引言:“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驰而不息,笃行不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指出:“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今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来,工程累计调水超760亿立方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充分释放,初步构筑起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总体格局,用实践生动而有力地证明,党和国家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南水北调工程孕育和催生的南水北调精神,凝聚着党的领导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广大建设者的智慧与付出、移民群众的大爱和奉献,这是堪比实践效益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重要价值和弘扬路径,浅析新时代南水北调精神的意义价值,为进一步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务实奋进、担当作为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补充。
关键词:新时代 南水北调精神 国家安全观
一、新时代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阐释
南水北调精神,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南水北调这一宏伟的水利工程中催生和孕育出的当代中国精神,即调水为民、治水兴邦;南北统筹、经略江河;绿色发展、人水和谐;科学求精、拼搏奉献。它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传承和延伸,是民族精神的组成和体现,是国家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一)调水为民、治水兴邦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和“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治国必先治水,兴水才能强国。中国共产党人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初心,以“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使命,始终把治水作为安民兴邦、富民强国的头等大事。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推动这一宏伟蓝图成为现实,成就了“人间天河”的世界奇迹,切实发挥了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生命线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南北统筹、经略江河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统筹全局、勇于创新的实践品格。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战略上,确立了“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格局,实现空间均衡,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智慧和雄伟气魄。技术上,开发和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调水工程技术体系。管理上,开创性地实施了全领域全链条全周期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可靠。
(三)绿色发展、人水和谐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生命线,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约用水统筹起来,坚持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南水北调工程始终坚持“三先三后”原则,落实节水优先,强化两手发力,把调水与经济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紧密结合进行系统治理,大力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水文化,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机结合的现代水治理体系。
(四)科学求精、拼搏奉献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集中体现了南水北调人不惧困难、无畏牺牲、勇于奉献的集体品格。广大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风餐露宿、不分昼夜、顽强拼搏,确保工程优质高效;水源地服务大局、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广大移民排除万难、无怨无悔、甘于奉献,顾全国家整体利益;安置地的人民群众敞开心怀、友好包容、热情接纳,帮助移民重建家园。大爱无声,大爱无疆,是大家共同支撑起了南水北调这一“中国奇迹”。每一个南水北调人的付出和奉献,均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也铸就了南水北调精神至高无上的价值情怀。
二、新时代南水北调精神的重要价值
(一)南水北调工程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南水北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制度调动各方面资源、统一各方面行动、高效有力办大事的突出标志和集中展示。
1.集中体现了坚持全国一盘棋的优势。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贯穿于工程建设始终,工程建设之初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调配,工程确定了局部服从全局、地方服从中央,从中央层面通盘优化资源配置的格局,确保了工程顺利开工。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实际情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规划论证,设计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的上中下游调水,缓解不同区域的缺水情况。在建设过程中,统一调配全国水利建设专家、公司,集中建设,充分发挥新中国成立以来诸多水利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避免走弯路,遇到设计预期之外的工程难题,集中优势力量,靶向攻坚,定点突破,卓有成效。
2.集中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从南水北调工程的提出到建成,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在这期间开展了多次的讨论和论证,充分吸取了各方的意见建议,充分彰显了民主决策的重要性,这是我们能够办成特大工程的根本保障。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攻坚任务繁重、重点难点颇多。特别是因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搬迁工作,更是被称为“天下第一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凝聚形成强大合力,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了移民搬迁的重任。一渠清水,承载着一部厚重历史,不仅凝结了上万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数十万建设者的匠心,而且也饱含着广大移民干群听党指挥、凝心聚力、破难攻坚的自觉和胆气,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3.集中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优势。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伟大构想,到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获批,整整五十年。五十年间,尽管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等不同历史时期,尽管针对南水北调的规划方案路线布局、调水多少、开工先后、建设模式等有着不同的学术争论和意见分歧,尽管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和技术难题,但我们党对实现满足北方人民对南水北调渴望的目标始终不渝,对统筹兼顾、科学比选、周密计划、民主决策的南水北调规划原则的坚持始终不渝,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追求。
(二)南水北调工程中孕育的精神是“三个务必”的生动实践
1.集中体现了“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工程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北方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生产、生活、生态面临严峻威胁。且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威胁依然存在,流域性大洪水多有发生。基于以上原因,才有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研究规划和设计决策,充分体现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工程前后历时半个多世纪仍坚持到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初心的坚定不移。在移民搬迁方面,南水北调移民包括库区移民和干线征迁移民两部分,涉及8个省市、150多个县区,中国共产党对移民安置工作高度重视,妥善安排,体现了浓浓的为民情怀。
2.生动反映了“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从丹江口水库建设起,鄂豫两地十余万建设工人汇集在工地上,他们顶着严寒酷暑,克服缺衣少吃难休息的种种困难,为了把工程建好、为了让北方干涸的大地能够得到滋润,他们风餐露宿、顽强奋斗,在当时的建设工地上,几乎全靠人力进行作业。为了保障工程的顺利完工,工人们三班倒,不分昼夜,许多人累倒在工程一线,累倒之后或夫妻并肩、兄弟轮替,有的甚至祖孙三代齐上阵,这些生动反映了广大工程建设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3.全面诠释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东线规模宏大,施工难度高,工程参建者经过一系列科学规划、严密论证,攻克一项项技术难关,解决了很多史无前例的技术难题;仅中线一期工程就取得新材料、新工艺等科技成果63项,完成专用技术标准13项,申请国家专利110项;开发和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调水工程技术体系,创造了众多中国第一和世界之最。在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之前,我国并没有独立运营如此大规模水利工程的经验可借鉴,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实践,我国水利工作者积累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
(三)南水北调工程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代彰显
1.水质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集中体现。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保障工作,强调要守好一库碧水,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丹江口水库这个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为北方亿万人民提供了饮用水,更是首都地区供水安全的“生命线”,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工作丝毫不能有失。近年来,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几乎稳定在‖类标准以上,保障了水资源的供给和水质的安全,为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求和战略目标。
2.工程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南水北调工程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不仅关乎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南水北调工程纵贯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中线、东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2899千米,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千米。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加强了汉江中下游防范洪涝灾害的能力,保障了工程沿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汉江中下游地区防洪标准由以前的防御二十年一遇洪水提高到防御百年一遇洪水,为七十余万人消除洪水威胁,为汉江中下游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3.供水安全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生动实践。“北缺南丰”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显著特点。南水北调,是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在尊重自然的同时,打通流域、跨越区域,这是依托祖国自然地理而下的一盘大棋,也是确保南北方均衡发展的战略大举措。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安全实践,充分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求和战略目标。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受水区供水格局进一步优化,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通过实施生态补水沿线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工程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
三、新时代南水北调精神的弘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水资源调节与配置工程,更是凝聚着宝贵精神财富的文化工程。在工程建设中孕育催生出的南水北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新时代精神,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在新时代深入挖掘南水北调精神并加以弘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深化对南水北调精神的理论研究
一要加强文本研究阐释。加强南水北调精神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联系,例如南水北调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前进道路上要牢牢把握的五大坚持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要加强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南水北调的文章、讲话以及党的重要文献的解读阐释,做好文本研究。二要加强现实需求研究。现有对南水北调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浅泛化,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的精神需求侧和南水北调精神的供给侧进行分类研究、分层研究、分地域研究,把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说具体、说清楚、讲明白。三要加强教育传播规律研究。要结合行业深入研究以南水北调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各自特点和匹配规律,尤其要重视对不同人群受众需求特点的研究,结合南水北调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多做针对性研究,为各项决策提供智力服务。
(二)完善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引导渠道
新时代,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高,南水北调精神作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诞生的当代中国精神,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内容,必须建立健全其宣传教育引导渠道。1.构建党性教育阵地持续性宣传。在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大力弘扬南水北调精神,用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党员干部,对提高党性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南水北调精神应总结完善为一门主题党课,广泛应用于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重温党的光荣历史,了解南水北调故事,对党的立党宗旨、理想信念、优良作风等产生更加直观、具体的认识,从而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永葆党员本色,通过红色教育构建起宣传弘扬南水北调精神的教育主阵地。2.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宣传形式。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南水北调精神也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学习论坛以及手机APP等方式拓宽宣传渠道,让更多党员干部了解和学习南水北调精神。3.以文学艺术为载体内涵式宣传。可以采用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对南水北调精神进行宣传。如将南水北调的故事与豫剧结合,运用独特的戏曲形式让观众深入了解南水北调精神。通过寻找与南水北调相关的干部和百姓,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还原当时的工作场景,邀请南水北调移民群众及其后代,让他们讲述与南水北调相关的生活日常,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加工成为戏曲的剧本。
(三)把南水北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弘扬和传播南水北调精神的好渠道。要把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成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着力点,通过课堂讲授深化当代大学生对南水北调精神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的领悟,提升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育人效果。南水北调工程的社会价值绝不只是简单的“调水”,更是“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讲好南水北调故事,能够促使大学生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所蕴藏的社会意义,感悟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继承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3.
[2]河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亲历记[M].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
[3]中共南阳市委组织部、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历史的见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4]南水北调干部学院.一渠丹水写精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南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刘道兴等著.南水北调精神初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吕挺琳.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熔铸——南水北调精神初探[J].领导科学,2018(5):4-6.
[7]赵志浩.从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到南水北调精神[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