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别山经验”中看邓小平同志的工作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现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这是对邓小平同志理论品格和革命风范的高度肯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的真实写照。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邓小平曾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委员,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决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各项决定指示,同刘伯承同志一起率领十万大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发动底层民众参加和拥护革命的重要途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把土地改革作为创建、巩固大别山根据地的有力武器。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大别山解放区的土改工作犯了“急性病”,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邓小平全面调查土改中的“左”倾错误,纠正急性土改,系统总结了“大别山经验”,使得大别山解放区的土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并为全国的土改运动提供经验和借鉴。“大别山经验”体现着邓小平成熟的政治智慧与优秀的工作作风,对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由右倾转向“左”倾,大别山区土改犯了急性病
1947年8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即将“在一定时期内要完成初步土地改革”作为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三大任务之一,但此时刘邓大军尚未实现战略展开,所以大别山区的土改并未深入开展。
按照土地法大纲实施土改,批评右倾错误
10月12日,根据战略新形势和新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邓小平以中原局的名义发出了《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造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指出“右倾现象甚为严重”,主要表现在部队和地方未将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视为自己的头等任务,不相信群众敢分地主财物,不敢发动群众分浮财,存有留恋上层统战的错误观念。为改正右倾错误,实现土地改革任务,“指示”要求讨论新颁布的土地法大纲,立即放手发动群众,普遍开展分浮财、分土地运动。根据中原局部署,大别山区的土改运动,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迅猛广泛地开展起来。
客观条件限制,主观上犯了急性病
大别山解放区作为新区,在敌我双方拉锯、群众还不觉悟的条件下,尚不具备广泛开展土改运动的客观条件。此外,邓小平认为干部主观上的“左”倾,是新区土改运动“急性病”的主要病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上只求快,不讲实际效果,搞形式分田,特别是支持战争的需要助推了这种急躁情绪,如有的地方提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走一处点一处”的过激口号;二是片面提出“贫雇路线”,不分阶级和地区,对大中小地主和富农、中农一并下手,树敌太多,增加了障碍;三是照搬老解放区的做法,忽视了大别山实际情况和斗争特点;四是部分干部素质较差,脱离群众,生活腐化。由于政策转变不及时和主观错误,大别山解放区的土改存在着明显不足,土改政策不得不进行调整。
(二)深入调查研究,纠正急性土改,总结“大别山经验”
邓小平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大别山区土改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同时与党中央保持密切联系,系统总结“大别山经验”,使得大别山等新区土改运动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立足新区特点,纠正“左”倾急性病
1948年1月22日、2月8日、3月8日,邓小平在答复毛泽东关于新区土改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了“两种区域”和“两个观念”的主张。“两种区域”即将大别山区分为巩固区和游击区,在巩固区可以进行土改,在游击区则暂时不能急于平分土地,以避免“一刀切”的弊病。“两个观念”是“根据地之确立与土改之完成,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绝非一年半载所能达到”;“在斗争策略上,应分阶段、分地区地逐步深入”。同时,强调“任何时候不要忽视团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注意工商业政策”等。党中央十分重视邓小平的意见,特别是2月8日的报告,毛泽东批转此报告时指出:“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3月25日,中原局发出《关于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的指示》,决定土改要划分两个策略阶段,有步骤地进行,使得“左”倾急性病逐步得到纠正。
签发“六六指示”,系统总结经验教训
1948年6月6日,根据5月25日党中央《关于1948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邓小平签发了《中原局关于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即“六六指示”),这是邓小平对大别山新区土改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的标志性文件。该指示深刻分析和检讨了土改运动中“左”倾错误的表现及其根源,详细解释和说明了新区工作方针转变期间农村工作政策面临的各方面问题,并提出12条农村工作政策,规定控制区、游击区、崭新区不同的工作方针和策略步骤。党中央5月25日指示和中原局“六六指示”的发表,标志着党在新区农村政策转变认识过程的完结。
(三)邓小平在“大别山经验”形成过程中的工作作风
“大别山经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大别山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形成的,具有创造性与辩证性的特征,邓小平在这套独特经验体系的总结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坚持依靠群众、团结多数的工作基础
在大别山土改过程中,邓小平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成为实施土地改革,创建巩固大别山根据地的基础。邓小平建议将“组织贫农小组,成立贫农团与农会,召开贫农会员大会或农会代表大会,讨论与通过中央新颁布的土地法大纲,并立即开始分田”作为土改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在纠正急性土改期间,他也十分强调启发群众觉悟的重要性。他还看到,大别山由于形势和斗争的严酷,还需要广泛地联合社会各阶层,不能把打击面搞得很宽,强调“任何时候,不要忽视团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中立那些可以中立的人”,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土改中的具体运用。
坚持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的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是全面认识问题的关键前提。邓小平与大别山游击队取得联系,了解当地斗争实情,在了解到土改滋生“左”的错误后便带队顶风冒雪、翻山越岭,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深入新县、商城、金寨、麻城等县,调查、了解土地改革运动中发生的问题,搜集资料,仔细听取汇报,认真研究材料,提出了与大别山区实际相符合的“两种区域”“两个观念”的土改主张。善于总结、注重实践,当土改全面开展起来以后,邓小平及时总结了英山、经扶等县的经验,认为一面剿匪、一面土改的方法成绩颇好,值得推广。他在起草“六六指示”时,也是根据近一年来新区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按照控制区、游击区、崭新区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政策,总结、实践的过程也是土改工作不断纠偏改错的过程。
坚持自我批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邓小平秉承实事求是、勇于自我批评的工作态度,在《关于进入大别山后的几个策略问题》的报告以及“六六指示”等文件中,从主观上深刻地检查了大别山区“左”倾急性病的各种表现及其危害性。毛泽东评价说:“小平同志的这些负责的自我检讨是非常好的。有了这样的自我检讨就有使广大干部逐步学会党的策略观点与政策观点的可能。”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的政策,是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另一个生动体现。他能够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将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注意了解和发现在执行中央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提出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建设性意见。邓小平在回答毛泽东所询问的一系列关于新区土改问题以及在阐述他本人关于新区土改的意见时,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大别山经验”的形成源于邓小平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是邓小平长期革命经历的理论总结与再实践,充分展现了邓小平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
【作者:陈杰、王祥龙 单位:郑州大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大别山区革命歌谣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号:22CDJ028)】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