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2-10 16:06

许衡(1209—1281年),今河南焦作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思想、教育、历法、哲学、政治、文学、医学等方面皆有很深造诣,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曾任蒙元时期京兆提学,元代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一生从事教育活动三十余年,为元代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元代的政局稳定、文化交流和教育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明人伦”“治生”的教育宗旨

许衡大力倡导儒学教育,主张推行汉法,提出教育要以“明人伦”“治生”为宗旨和目标。

“明人伦”,是指要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即《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张友有序,朋友有序”。许衡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明人伦”,“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司徒之职,教以人伦而已。凡不本于人伦,皆非所为教”,“古之教者必以明伦为教,而学者必以明伦为学”。在他看来,不明人伦的教育不是教育,学习的终极目的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做人,在于明人伦。

“治生”,就是谋生计。许衡以满足人的“生理”即物质生活为前提来谈治生,认为“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重义轻利,主张清贫教育。许衡看到,当时许多儒士生员因求学而生活穷困潦倒,于是他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将“治生”作为教育“先务”,这对我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许衡的“治生”教育思想也是他要求程朱理学能够“责其实”的务实思想的体现。

二、德性为先、知行并进的教育理念

许衡坚持“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弊”,强调道德与实践的结合。在他看来,最优先的是反求诸己,在道德上躬行实践,学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强调道德教育。许衡不仅严于律己,坚持“我心有主”而不食道旁无主之梨,而且在施教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性,主张育人先育心。他认为,“德性是学问中的大节目,不可须臾离也”,“在人身尊德性,德性用事便治”,“教人,使人必先知有耻,无耻则无所不为”,以此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并要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道德理念。

重视知行并进。许衡一直重视知行并重,曾说“知与行,二者当并进”,“圣人教人只是两字,从学而时习为始,便只是说知与行两字”,在他看来知和行缺一不可。他还说“格物是知底头,诚意是行的头”,认为格物致知始于知、正心诚意始于行,要学生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三、分级教育、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许衡继承了朱熹的思想,重视《小学》,强调“进学之序”和“践履力行”,提出分级教育,倡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主张分级教育。许衡认为学习要按照年龄分大学、小学两级,教育的内容也应有所区别:“古者民生八岁,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之子弟,皆令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岁,自天子之元子众子、公卿大夫、元士之士子与凡民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者,皆入大学,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小学、大学所以分也。”这种分级教育思想在当时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倡导各因其才。许衡认为人的气质禀赋各异,有夙成者,有晚成者,有可成其大者,有可成其小者,且一事有所长,必一事有所短。千万不同,难以强之也,故教人应该各因其才,而且要“随其学之所至而渐进也”。也因此“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因善于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所到之处,众人皆乐从之、皆有所得。

四、从“章句之习”到程朱理学的教育内容

许衡的教育内容作过一次重大调整。在接受程朱理学之前,他在大名等地讲学,主要依照自己所学的北方“落地老儒”教授的“句读训解”教给学生,这些内容可用“章句之习”来概括,即“一以朱子为主”。

接受程朱理学之后,许衡以传播程朱理学为己任,要求学生从洒扫应对开始学习儒家礼仪文化。他将儒家经典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编写的课堂教材主要有《大学要略》《中庸直解》《稽古千文》《编年歌括》等。从这些教材的内容可以窥见他的渊博知识、深厚理学涵养以及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

设立国子学后,作为首任国子祭酒,许衡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招收汉族和蒙古族弟子。其主要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和军事课程。许衡在国子学中宣讲朱熹《小学》《四书》及其他儒学文化,使得程朱理学进入国家最高学府的课堂,成为国家认可的学术思想,许衡的这套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也被打上了官学标签,得以在全国推行。

五、设譬引喻、伴读制的教育方法

为了更好地教授学生,许衡在教育方法上费尽心力,采取设譬引喻、伴读制等方法启发、教导学生,成效显著。

善于设譬引喻。许衡善于采用比喻、举例等方法将讲解的内容形象化,将抽象的知识比喻成浅显易见的事物或现象。他教导学生“章数不务多,唯肯款周折。若未甚领解,则引证设譬,必使通晓而后已”。在谈到道作为标准极则的时候他设譬引喻,认为道“不是高远难行的东西”,而应是“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故道不远于人”;他把“民生日用”的“盐米细事”视为道和义,还将“凡人幼小时不引意正,以后便难了”比喻成“如字画端楷之美”。这种设譬引喻的方法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

采取伴读制。针对国子学里蒙古族学生的特点采取伴读制的教育方法。许衡认为蒙古生质朴好学,“若置之善内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于是他招来散处各地的12个门生(如王梓、耶律有尚、姚燧等)作为伴读,“分处各斋,以为斋长”。许衡要求他们发扬自身的优秀品质,希望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不分朝夕的学习与引导,帮助蒙古生徒改掉粗犷和旧俗,使他们学习礼仪谦让,规范自身言行。伴读制既为蒙古族学生树立了榜样,也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六、从民间开馆讲学到担任国子祭酒的教育实践

许衡以善教名世,且身体力行,从初期通过私学开馆课童到担任国子祭酒主管元代教育,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潜心教学。

开设书馆,聚徒讲学。金末兵乱,许衡避乱到河北,在大名开设“鲁斋”书馆,由于知识渊博、教学有方,学生日渐增多,深受当地民众尊敬,1237年占籍为儒后仍专心授徒。听闻姚枢、赵复、窦默等在河南百泉湖畔创办“太极书院”后去求教,学习程朱性理之学和授徒经验。1250年,许衡受邀移家苏门,与姚枢、窦默一起共同执教于“太极书院”,“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更以提倡和传播程朱理学为己任。忽必烈南征时许衡返回怀庆,在今河南焦作景贤村修建书院,教授怀孟生徒,闲时著书,《小学大义》就是此时所著。

任京兆提学,教导秦中子弟。忽必烈很注重网络人才,尤其注重任用汉儒,出王秦中时任命许衡为京兆提学,教化秦人。该郡子弟经历过战火,想学习却没有老师,听闻许衡就职,纷纷就学。许衡在京兆的郡县广建学校,经过数年的努力,秦中文化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社会风气也有很大好转。

三任国子祭酒,主持教育工作。1267年,元世祖召许衡,后任命其为国子祭酒。1271年,元世祖又任命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俾主教事,国子学从此时开始设立。1278年,许衡再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在执掌国子学期间,他针对蒙古贵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性格特征确定教育方针,课程设置基本遵循古代礼、乐、射、御、书、数的原则安排。国子学的教学制度影响到地方学校,许衡的这一思想也扩散普及到地方,对元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衡的教育思想,既是对孔子、朱熹以来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同时又结合时代背景、教学对象的特点融入新的元素,无论在教育思想方面还是在教学实践方面,许衡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他为元朝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许多蒙古贵族子弟从不通汉文成长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不少人“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大兴学校,推动理学官学化,在他的努力下元朝建立了教育体系;通过传道授业,将汉族的文化和思想传播给蒙古族学生,增强了他们对汉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汉、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对元代教育的贡献及对后世教育发展的影响看,许衡在我国文化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邹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副编审 本文系河南省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许衡研究”(2023XWH214)阶段性成果】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