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空间辩证法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借鉴意义
法国著名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在其著作《空间的生产》中提出了以空间实践、空间表象、表征性空间为内容的三元空间辩证法思想,对空间进行了具有概念学意义的考察。如果将地球想象成为一个空间,列斐伏尔认为这样的空间一直在不断地生产自身。空间不再仅仅具有承载功能,而是变得具有鲜活生命力。空间拥有丰富的生产内容,指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这一认识对打破空间思维局限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种空间实践。这种实践要求在发挥好空间载体功能的同时进行具有丰富内容的空间实践。就此,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辩证法具有借鉴意义。他认为,空间不仅是“自然的”事实,而且还是“文化的”事实。在考察空间时,可以将空间视为一种被不断生产出来的社会现实。
一是作为一种社会现实,空间是一种“整体性”的生产。这种整体性以不同空间相互交叠的复杂面貌呈现出来。同时,还以不同空间相互交叠而产生的矛盾关系面貌呈现出来。列斐伏尔认为,我们面对着无数个被生产出来的空间,这些空间以相互叠置或相互包含的形态存在,包括地理的、经济的、政治的、生态的、国家的、全球的等等。如何为这些相互叠置或相互包含的空间建构“一体化理论”,从空间的整体性及其关系性的角度去把握它们,将它看作是一种被生产出来的社会现实,是列斐伏尔思考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空间实践、空间表象、表征性空间三个概念,以期在普遍层面把握具有总体或整体意义的空间。由于每个社会都需要通过空间生产来实现自我表达,空间生产就包含了空间实践——感知空间形态,空间表象——构想空间关系,表征性空间——亲历空间生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层逻辑——整个人类社会“命运与共、荣辱与共”的共生关系,是对空间整体性及其关系性的基本表达。这种共生关系可以从消极与积极两个方面加以认识。从消极方面看,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危机越来越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诸如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安全危机、文化危机、生态危机等绝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危机与危机的相互叠加,对空间实践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从积极方面来看,克服挑战、危机的方法也同样具有系统性、整体性,以和平、安全、繁荣、包容、美丽等等为内容的空间实践,将会实现不同建设内容的正向叠加作用,最终的目的则是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合共生。
二是作为一种社会现实,空间是一种“主体性”的生产。空间是只能主体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亲历的空间。空间与主体相互塑造。一方面,空间具有先在性,它塑造着主体的话语、行动;另一方面,主体具有变革性,它的空间实践在肯定空间的同时也在否定空间,目的是创造出适应于主体自身需要的新空间。主体的根本目的是在空间实践中弥合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使被支配的空间与被取用的空间有机融合,把理想空间与真实空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使其具有更好的空间体验感。实际上,这也是列斐伏尔提出空间生产理论的根本目的。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主体实践。这意味着,共同体与主体是相互塑造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共同体就有什么样的主体,有什么样的主体就有什么样的共同体。因此,科学回答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谁、依靠谁,以及由谁享有的问题至关重要。无论当前的空间形态以何种丰富性复杂性进行叠加,但人民始终是空间实践的最大公约数。将人民视为主体则表明人民的创造性、工具性、目的性始终塑造着共同体实践,人民在肯定共同体的同时也通过改造共同体寻求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共同体。同样,共同体具有先在性,为人民改造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依存。
三是作为一种社会现实,空间是一种“创造性”的生产。新空间的创造离不开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空间实践必须共同作用于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如果仅仅涉及上层建筑的变革,而没有触及生活本身,则难以创造新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实践,也只能是空间的再生产,而非空间的创造性生产。显然,任何社会的空间生产,在没有实现生产方式变革以前,它的社会形态、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互动,并不能改变该社会自身,这样的空间生产将导致该社会的停滞或倒退,甚至消失;在实现生产方式变革之后,它的社会形态、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互动,就可以改变该社会自身,使该社会实现自我保存、自我更新、自我超越。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空间进行的创造性生产。当前,世界正处于新旧生产方式转换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刻演变,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加速,智能产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全球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新技术带来新变革,新变革带来新创造,新创造带来新体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把握好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创造性生产,以及运用这种创造性生产对空间进行重组。
四是作为一种社会现实,空间是一种“差异性”的生产。差异性空间是对无主体的抽象空间的抵抗。这种抽象空间剥夺了社会空间的整体性,消解了事物本身的差异性,包括自然的、时间的、身体的等等,导致空间表象挤压了表征性空间,使两者难于以一种相互适应的方式表达彼此,造成了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的严重割裂,最终的结果将是空间无法为主体提供关于自身现实的任何有用的丰富想象,主体只能通过艺术形式去感知现实空间的丰富性。差异性空间的创造就隐含在对抽象空间的抵抗之中。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恢复日常空间与日常生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空间进行的差异性生产。在共同体实践中,地方性无法取代世界性,世界性也无法取代地方性。因为地方性塑造着世界性,世界性表现着地方性。同时,不同地方性之间也在相互反映着彼此,共同指向世界性。具有丰富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必然强调整体性,但这种整体性是包含着地方性的世界性,是具有差异性的整体性,其目的是在差异性中感知日常生活的丰富内容,以及这种丰富内容所体现的人类社会一体共生。
【作者:徐梦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部 】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