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河南新质生产力——河南科技智库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研讨会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部署,强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完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抢滩布局未来产业等方面持续发力,用科技创新奏响了创新发展的“最强音”。为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12月7日,在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河南省委党校(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河南科技智库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承办的“科技创新赋能河南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在省委党校召开,来自省政协、省科协、省政府研究室、省委党校、省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等单位的近5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交流。专家们立足研究领域,围绕科技创新如何更好地赋能河南新质生产力,结合河南实际,从不同视角作了精彩发言。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内涵要义、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创新人才、科创平台、成果转化、校地合作、科技金融、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领域,提出一系列真知灼见,对当前河南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两个确保”目标,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建设性。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重大战略,具有质的规定性和发展广泛性。教育部长江学者、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学院院长马恒运教授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重大战略,而不是一个战术。它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战略的眼光、新的思维去看待,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杨玉珍教授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质的规定性和发展广泛性。质的规定性包括:一是指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是从马克思所提出的物质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综合起来的一种新水准和新姿态,实际上是对马克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守正和创新。二是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看,劳动者是数字化和高素质化的劳动者,劳动资料是智能化的机器和高端精密仪器,劳动对象是高新科技化和虚拟化,并不是泛泛所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可以拖到新质生产力上。发展的广泛性是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从多个维度着手进行推进,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做支撑。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邓灿辉博士对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界定,指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农业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提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农业要素优化组合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旨在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强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谷建全研究员研究认为,河南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可以概括为“123456”,即构建一个体系、实施两轮驱动、坚持三个面向、坚持四个原则、突出五大重点、实现六个转变。其中,一个体系是构建河南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两轮驱动指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三个面向是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四个原则是要坚持紧扣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强化激励、坚持扩大开放。五大重点就是突出产业创新、强化原始创新、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深化军民融合、壮大创新主体。六个转变包括: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转变;从过去的跟踪模仿向并领跑转变;从以研发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统筹配置转变;从以科技人员销售为主向以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省科学院副院长邱士可研究员认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驱动、向新而行。要以创新为引领,打造新动能。以重建重振科学院、成立省科创委、构建“两城一谷”为引领的创新大格局,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和决策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诸多短板和制约。省政府研究室皇甫小雷研究认为,我省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诸多短板。从工作开展情况看,我省做到了“三个率先”,构建了“六个体系”,实现了“五个能力”提升。率先成立了科创委、率先探索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推进机制、率先在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进行立法保障。构建了新型研发机构体系、高端创新平台体系、企业体制培育体系、创新人才引育体系、科教融合体系和科技管理体系。提升了协同创新能力、技术攻关能力、产业支撑发展能力、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从发展成效来看,我省取得了五方面重大进步:形成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培育了一批创新型活力企业、引育了一批高端人才、产出了一流科技创新成果、加快了创新对发展的支撑。同时,也面临五方面挑战:一是创新要素整体布局不利,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三是研发投入强度不足,四是企业创新活力有待激发,五是产业数字化引领带动作用有待提升。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王海燕博士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实施主体是企业,而我省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创新资源短缺、创新机制不完善、创新风险较高和创新意识不足等。需要从加大企业创新资源投入、完善创新机制、降低创新风险、培育创新文化等方面着手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吕康妮博士研究认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取得多方面成就,但也面临诸多困境,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产业数字化不断升级,但数字驱动创新力量不高;数字企业数量增多,但数字产业支撑力量仍旧较弱;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建设,但数字平台发展相对滞后。
四、多策并举,以五“行”并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皇甫小雷认为,要以五“行”并进赋能河南新质生产力。一是向“新”而行,主动对接国家科技战略,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二是向“实”而行,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打造7+28+N产业体系,壮大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成长小微企业。三是向“数”而行,积极用数据引流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价值化和数字生态化,推动数字化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四是向“绿”而行,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完善绿色制造,构建低碳循环特别是要完善市县两级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五是向“优”而行,优化资源配置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系统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以一流的营商环境支撑保障新质生产力。谷建全认为,一方面,要找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点、着力点,不断强化全面创新意识,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动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加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强产业体系的总体布局,健全产业融合创新机制,尤其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机制。邱士可认为,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需要加快数字赋能,打造经济新优势,要聚焦算力、算法、模型、场景,前瞻性布局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产业。
五、加大人才引育留育力度,打造高能级平台载体。邱士可认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优化人才生态,打造新引擎。创制一流人才政策,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人才工资水平和待遇。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给予首席科学家团队更多的决定权。另一方面,要推动创新平台升级,打造新支撑。加大省级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院建设力度,为创新人才提供高能级科创平台。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院长刘铭辉认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产业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校院双导师加攻关课题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要着力打造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如多模态重大慢病防控重点实验室、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平台。杨玉珍认为,要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一体化布局,建设人才统一大市场,构建科技和产业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因地制宜升级科技园和产业园。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仲德涛副教授研究认为,农业创新平台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对我省而言,要强化农业创新平台技术突破,围绕生物育种、绿色高效种养、智慧农业、现代农机装备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林永然副教授研究认为,要创新人才资源利用方式,探索建立“人才飞地”和“离岸人才中心”,把地方发展诉求和人才自身发展诉求相结合,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水平。要以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为重点,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平台体系,增强创新平台内生动力和运行效率。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张万里副教授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着力改革完善教育体系,打破学科壁垒,注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建设,针对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新兴产业领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生态。邱士可认为,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科技金融作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不断改善创新环境。杨玉珍认为,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体制机制保障,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新型举省体制。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宋伟教授认为,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为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实际问题;要形成综合性的创新生态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服务;要坚持目标导向,明确完善河南创新生态的着力点和发力点,不能太笼统。林永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指出,要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打通束缚各类生产要素流动的堵点卡点,不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健全全方位的区域产业合作发展机制,建立相对合理的合作利益共享和差异化保障机制,强化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以有效的制度安排来提升各地在区域科技和产业创新合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万里认为,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筑牢科技创新根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升科技创新全球视野。
七、完善制度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刘铭辉以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创新实践为例,从校地合作视角指出,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成立河南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正同心孵化器有限公司,专门承载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让和资产运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打造概念孵化的城投体系,加快推动技术成果转化速度。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张秋芝博士认为,以科技创新助力发展河南绿色生产力迫在眉睫,应加快绿色技术转化,一方面,积极探索开展绿色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健全绿色技术交易管理制度,提升绿色技术交易服务水平,加快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根据我省典型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及区域定位等特点,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成果转化有效模式。
(作者:王海燕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博士)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