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命脉·国脉丨高校思政课讲好南水北调工程的实践路径
编者按
水脉即命脉,水脉即国脉。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是旨在破解中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展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就,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ZS093)共同推出《水脉·命脉·国脉》专栏并有奖征文,学术中原将持续刊发优秀投稿,敬请关注。
今天刊发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田秋实的文章《高校思政课讲好南水北调工程的实践路径》。
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是国之重器。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水北调工程从规划、到建设、再到运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探寻如何通过高校思政课讲好南水北调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南水北调工程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要点
南水北调工程是在党的领导下,数十万建设大军艰苦奋战、40余万移民舍家为国的成果。高校思政课讲好南水北调工程,需要把握南水北调工程蕴含的思想精髓、精神谱系、伟大实践、成就经验,从内容层面厘清“讲什么”的问题。
(一)讲述南水北调工程蕴含着的中国共产党人思想精髓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的伟大构想始于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从那时起,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发表多次重要论述,为工程的规划、建设与运营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首先,党的领导是工程建设的根本保证。南水北调工程既要克服技术上的种种难关,又要妥善安置40余万移民群众,还要确保水源区与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是不能完成的。其次,以人民为中心是工程建设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工程建设的初心就是解民忧纾民困,就是让老百姓喝上好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支撑。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工程建设基本要求。南水北调工程始终遵循“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水源区党委、政府加强生态恢复与保护工作,与此同时,加速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基本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二)讲述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实践
南水北调工程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工程建设的具体写照。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从党中央到地方,从河南、湖北两省到沿线省市,从移民群众到工程建设者,为南水北调工程事业建设付出巨大努力。一是工程建设者履职尽责。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进程中,遇到了诸多的科技难题,工程建设者不惧困难、勇于挑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确保了工程建设如期完成。可以说,没有数十万工程建设者艰苦奋斗、精益求精、求是创新,就没有南水北调工程。二是移民工作者忠诚担当。南水北调难在移民,水利工程移民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河南、湖北两省移民工作者不怕被移民误解、吵骂,全心向移民群众宣传、解释移民政策,努力做好移民群众的思想工作。正是移民工作者的辛苦付出,才确保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建设。三是移民群众大爱为国。移民群众深爱着自己的故乡,但为了能让缺水的京津冀等省市人民能喝上好水,毅然决然地搬离故土,迁至他乡重建家园,移民群众是可爱可亲可敬的。
(三)讲述南水北调工程孕育的时代精神
伟大工程呼唤伟大精神,伟大工程孕育伟大精神。南水北调工程孕育出了“人民至上、协作共享、艰苦奋斗、创新求精、舍家为国”的时代精神。第一,人民至上精神。人民至上就是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南水北调工程是民生民心工程,既解决京津冀等省市水资源短缺难题,又重视水库淹没区移民群众的利益保障与安置区人民的发展权益。第二,协作共享精神。推进工程顺利实施,水源区、受水区与沿线区域等多方协调,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水资源分配等关系。第三,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重要法宝,南水北调工程历时时间久、跨地域广、施工难度大,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是万万不可完成的。第四,创新求精精神。创新是驱动发展第一动力,为破解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难题,建设者创新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实现了思维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第五,舍家为国精神。“没有移民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南水北调工程。”移民群众说不出豪言壮语,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为了国家建设,我们愿意搬迁、拥护搬迁”。
(四)讲述南水北调工程成就及经验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解决了京津冀等省市人民群众吃水用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自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765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二是促进沿线城市经济发展。沿线城市纷纷打造特色水产品、农业产品,东线工程稳定航道水位,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南航段成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沿线城市经济活力增强。三是保护沿线城市生态环境。南水北调工程已实施生态补水118亿立方米,沿线地区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永定河断流26年后再现流动之美。此外,要讲述好南水北调工程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积累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概括“六条经验”,为调水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营提供理论遵循、指引方向。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南水北调工程的教学方式方法
南水北调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成就,将南水北调工程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传播党的理论政策、有利于培育南水北调精神、有利于讲述工程辉煌事迹。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为例,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实践考察、历史情景剧汇演、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讲好南水北调工程。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讲好南水北调工程
纲要课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思政课程,讲清楚“四个选择”是课程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充分展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典范。将南水北调工程融入纲要课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时间为主线,科学讲述南水北调工程提升水利行业创新能力、促进发展格局优化协调、激活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深化水资源全民共享。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蕴含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南水北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伟大实践产生的重要成果,以工程建设群体为主脉,科学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特征、工程建设重要思维、工程建设者鲜明品格、移民群众朴实爱国情怀。
(二)以实践考察为支撑,感触南水北调工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基本要求和推进方向。要在实践考察环节讲好南水北调工程,让高校大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利用暑期社会实践,通过调研考察、社会服务、学习宣讲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触南水北调工程。要开展科研项目比赛。开展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主题的自然科学项目和人文哲学项目,激发学生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资料搜集与研究。要开展虚拟仿真教学。虚拟仿真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环境,给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以刺激。马克思主义学院整合学校资源,通过情景再现模式,让大学生“零距离”感触南水北调工程,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
(三)以历史情景剧为重点,感受南水北调工程
历史情景剧是通过历史情境的构建、历史人物的演绎、历史事件的发生,在思政课教学中重现历史的重要方法。纲要课历史情景剧是由任课教师主导,学生自导、自演的重要教学方式。南水北调工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学生可以从不同视角再现南水北调工程历史。如:以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群众生产生活为主题,再现移民群众搬迁前生产生活图景、移民群众搬迁过程中的感人事迹、搬迁后建设新家园的新举措、党和国家对口支援等内容,生动形象展现在党和国家扶持下,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可以反映新时代移民群众在安置区努力奋斗、拼搏进取的英雄气概。以工程建设为主题,可以围绕突破某项技术壁垒讲述建设者所展现出的创新意识与恪尽职守。
(四)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辅助,宣传南水北调工程精神
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宣传阵地。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可以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移民迁移、通水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开展纪念活动。要设计好校园文化宣传栏传播。校园文化宣传栏不仅是校园的风景线,更是文化的传递载体。通过宣传栏内容制作,展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事迹、运营成果、移民生活等。要开展好知识竞赛。知识竞赛能激发学生们参与热情,也能加深学生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知识的记忆。要开展好党日、团日活动。党日、团日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走出学校,进入社会、观察社会。可以走访南水北调移民村,使大学生走进移民生活,聆听移民讲述的故事;可以参观南水北调工程,让大学生感受国之重器带来的震撼。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项目号:21BZS093)】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