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娜:基于传统诚信文化的信用河南建设
诚实守信是全人类共同珍视与追求的一种基本道德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美德。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确定性、可预见性、可计算性与信任所固有的不确定性、风险性、非理性形成冲突造成现代社会信用缺失,这种缺失在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研究等领域都屡见不鲜。当下,河南省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建设信用河南正是我省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也是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重要保障。
一、信用河南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用水平越来越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这既是城市的软实力,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招商引资成效、资源配置效率、制度性交易成本等硬指标,进而影响着城市的经济体系整体效能。河南是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重诚守信的基因早已流淌在河南人的血脉中。然而近年来河南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在诚信方面招致一些误解。当前,信用河南建设已成为河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之一。加快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对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创新、降低市场运行成本、促进公平开放竞争、推进公正高效监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信用河南建设既关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诉求的实现程度,也关乎中原地区城市经济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水平,是当前重要且迫切的任务。
二、我国古代诚信观念的积淀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中华文明的历史传统中蕴含着我国诚信观念的本土根源和内在生长力,我们需要从中华民族的行为模式和精神世界中寻求适应中国社会的诚信体系建构方式。我国文化向来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将其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诚信在整个伦理道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作为个人私德的诚信
在古人看来,诚信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基石,其中诚又是信的基础,只有内心诚意具足,才能向外彰显出信,二者相互依存。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重视诚信的重要性。儒家认为诚信是个人品德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孔子反复强调“信”的重要性,《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比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像马车缺少关键的连接部件,简直寸步难行,怎么能在社会上与别人正常交往呢?孟子进一步提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将诚作为万物运转的天道,将对于诚的践行作为相应的人间至理,提升了诚信品质的天然性。
(二)作为社会公德的诚信
古人认为,诚信的风气是社会秩序得以建立和良性运转的根本保障。几乎没有一种关系或交往是建立在对他人完全了解、对结果完全确信的基础上,信任是对风险的抵消,社会成员之间普遍存在的在己之诚与对人之信构成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
在洪荒蒙昧时代,初民率性而为,尚没有诚与信的概念,后来随着社会成员数量的增加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人类社会从血缘小团体向血缘大群体、进而向非血缘组织演化,变成一种地缘组织甚至超地缘组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多样,社会交往中的风险也大大增加。此时,陌生人之间的诚信就变得特别重要,成为将人们联结在一起的纽带。管子就曾说过:“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礼记·礼运》中也将诚信比作把社会成员筋骨相连地聚拢在一起的带子:“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
(三)作为治理手段的诚信
既然诚信是社会秩序和谐安定的保障,那么治国者就可以顺势而为,将诚信作为治理国家、稳定社会的一种手段。古人对于帝王的诚信品质非常推重,常常将其与治理国家的成败相联系。这是因为,其一,人君的行为品格对于人民有强大的示范效应,人君的诚信会带动社会从上到下的效仿,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后,孔子过其境,先后三次称赞子路治理有方,为孔子驾车的子贡颇为不解,问何以见得,孔子解释道:“入其境,田畴、草莱甚辟,此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入其邑,塘屋甚尊,树木甚茂,此忠信以宽,其民不偷。”孔子从田地和房屋的整饬中看出了蒲地人民勤劳淳厚的精神面貌,认为这正是子路以恭敬忠信进行治理的结果。其二,个人品德良好的人君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人民进而愿意遵守各种法令制度,愿意成为这个社会诚信系统中的一员,并自觉维护它的稳定运转。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贞观政要》中也说:“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因此历史上的改革家在推行新政之前,都必须取得人们的信任,如战国时期商鞅立木为信、一诺千金的故事就传为千古美谈。君与臣、君与民、民与民之间相互信任,就能减少猜疑,减少社会矛盾和危机。
三、传统诚信思想启示下的信用河南建设
在现代社会,人际圈的陌生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熟人社会的人际监督效用已式微;商品经济的发达带来物质利益的诸多诱惑,人们的投机与侥幸心理随之膨胀;对效率与速度的过度追求导致人们忽视了道德精神世界的维护;规则藩篱不够完善,导致失信成本较低。而除此之外,我省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省情,如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较弱,文化教育事业不够先进,等等,这些都给信用河南建设提出了时代性地域性的挑战。
(一)进一步构筑社会共同体意识,以利益与共的契约精神强化人们的诚信追求
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由个人因共同的利益而组成。在这个组合体中,虽然每个人各有私利,组合起来也势必放弃一些个人的自由,但共同协作起来产生的新力量为组合体成员带来的优势远远大于成员个体的生存能力,这就是社会和社会公约存在的价值。正因如此,马克思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方可能有个人自由。”按照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设想,社会公约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把我们自身和我们的全部力量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把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接纳为全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会正是依靠这种成员共同遵守的契约精神组合起来的,在成员让渡的自由与获得的力量之间不断寻求平衡。因此每个成员都是与社会整体休戚与共的,成员个体的诚信与否关系到自己身处其中的这个社会的诚信生态。通过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契约精神,让人们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当主动地善意地遵守社会约定和社会规则,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这样才能共同构建起社会成员之间彼此互信的契约关系,从而让社会成员把诚信精神内化到自己的信念体系中,使诚信行为成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
(二)进一步抓好诚信建设主体,构建以政府信用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
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务诚信是个关键领域。国务院发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提出: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各类政务行为主体的诚信水平对其他社会主体诚信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表率和导向作用。在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的《2024—2025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中,“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建设”也是重点领域信用建设的首要内容。
河南省在政务诚信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新乡市长垣市全力推进“诚信示范园区”建设,形成了信用建设的“长垣经验”;南阳市淅川县在新型信用监管方面进行了突破创新,推进了“信易+”服务场景应用;信阳市固始县建成了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了信用信息的归集,形成信用监管闭环;等等。下一步,河南省可以通过提高政务公开质量、建立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持续加强公务员诚信观念教育等措施,持续加强政务领域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带动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河南。
(三)进一步发掘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自豪感提升人们的诚信自觉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涌现出了许多诚信故事。充分发掘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河南历史故事,有助于重新塑造河南的地域形象,激发河南人的文化自豪感,从而带动人们构建诚信和谐社会氛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可以创新开发历史文化优质文旅文创品牌,提高河南古都古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文创衍生产品的设计等措施,深刻诠释和展现河南历史资源的精神价值,让中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可以整合河南的文化遗产资源,如太极拳、皮影戏、武术等,通过创新的方式,展示其在中华民族血脉传承历史中的价值以及对于当代社会中华民族精神塑造的价值,让文化资源走进现代生活,成为可感知可体验的鲜活财富。历史文化资源重新焕发生机,对于河南人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提振,其激发的文化自豪感会为信用河南建设提供强大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时娜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