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命脉·国脉丨南水千里润京津,山河焕彩惠民生
编者按
水脉即命脉,水脉即国脉。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是旨在破解中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展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就,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ZS093)共同推出《水脉·命脉·国脉》专栏并有奖征文,学术中原将持续刊发优秀投稿,敬请关注。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滋生态、惠民生、促发展,系南北情谊,筑世纪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与人民福祉”,更称其为“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水利部紧跟新形势,勇担新使命,将其视作重大政治与民生任务全力推进,秉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业之理念,砥砺前行,力争破解中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的问题。历经五十载精研、十余载奋战,丹江水似巨龙,沿中线干渠奔腾北上,横跨豫冀津京1432公里,输水超760亿立方米,为45座大中城市送去生机,1.85亿民众受惠,沿线生态、民生与经济因之焕发新机,于华夏大地书写宏伟水利篇章。
——护源头碧水,续生态灵脉
“一泓清水永续北送”,水质定成败,水源乃要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起始枢纽,发挥着“大水缸”和“水龙头”的关键作用,承载着向北方诸多城市稳定输送清洁水源的重大使命,其意义非凡、责任重大,对整个中线工程的持续有效运作以及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保障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多频密织监测网,筑牢丹江碧水防。运用人工与智能协同监测模式,进行常规及重金属专项检测,每4小时对重金属等指标进行高频自动监测与多因子剖析,动态研判丹江口水库及其支流水质,即时预警并处置异常数据,确保各类污染物在安全阈值内,丹江水质稳定在二类及以上标准。迄于今时,在丹江口库区、入库河流以及汇水区范畴内,已布设23处监测点位,顺利落成14座专用于库区与入库河流的水质自动监测站,累计上报监测数据450万余个。
“南水”进京河湖漾,白洋淀水焕新生。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工程沿线地方政府利用汛期洪水资源,通过水源置换,推动沿线50多条河流生态修复,长期被城市生产生活挤占的生态用水得到退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永定、潮白、北运、拒马、泃河等京畿五大主干水系恢复生机、地下水位连涨9年。曾经问题严重的白洋淀,在雄安新区设立后,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8.5亿立方米,淀区面积恢复至300平方公里左右。截至2024年6月,白洋淀野生鸟类种类增多,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达13种,二级达51种,“三有”及其他鸟类达222种,从新区设立之初的206种增加到286种。
——水网相交融,通民生活脉
南水北调工程意义重大,豫冀津京地区的显著变化正是南水北调工程民生意义的体现。
河南省通过构建起庞大而精密的输水渠道网络,将丹江口水库的水引向全省多地。在工程推进中,克服地形地貌难题,铺设大量输水管道,确保水流平稳输送。同时,建立起一系列配套的水质监测与调控站点,保障水质安全达标。当前,河南省12个地级市已用上“南水”,郑州中心城区超90%居民生活用水被“南水”替代,生活用水品质大幅改善。
河北以南水北调干线为主线,以廊涿、保沧、石津、邢清4条大型输水干渠为支线,组建起4条大型输水干渠和受水区水厂以上的供水管线,连同128座地表水厂,组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与中线总干渠共同连接成一张优化水资源配置的供水网络。7个地级市成功引入“南水”,黑龙港地区500多万民众摆脱了高氟水、苦咸水的困扰,全省超3000万城乡居民受益。
天津市全面建成以南水北调向中心城区供水工程、滨海新区供水工程为代表的引江供水工程体系,优化天津市供水格局,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局面,供水保证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增措提速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通过建设集中供水厂、新扩建水厂、新建和改造配水厂、铺设输配水管网等措施,逐步用引江、引滦优质外调水源替代农村地下水源,彻底解决部分农村供水饮水氟超标问题。截至目前,天津市16个行政区中15个行政区用上了“南水”,1300多万人受益。
北京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每年引入10亿立方米以上的清水,相当于一年六分之一的黄河水量。面对来之不易的“南水”,北京市秉持“节”“喝”“存”“补”使用原则,采取“南水”“优先喝”,将70%“南水”引入自来水厂,其余存入大中型水库并少量回补地下水,使自来水硬度大幅降低,从380毫克每升降至120毫克每升,河湖水环境、水质、地下水等多方面均获改善,供水范围覆盖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与经开区等,成为重要供水水源。
——让绿水含金,启经济富脉
于工业而言,南水北调工程稳定供水保障生产,缓解沿线工业用水压力并推动产业升级。如河北这个资源型、重化工大省,借南水北调优化产业结构,传统的钢铁、石化等产业巩固发展,新能源与生物医药等新兴制造业也快速崛起。丹江口市则因优质水质吸引农夫山泉、北冰洋汽水等企业入驻,2023年水经济产值超140亿元,税收近10亿元。
于农业而言,南水北调为北方农田解“渴”,是农业发展与国家稳定的重要支撑。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使黄淮海平原50区县4500多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提升,小麦、玉米等作物种植效益大增。同时,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助力缺水贫困地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升生产率与经济效益,加快脱贫与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步伐。
于服务业而言,南水北调中线如同人体的主动脉,为沿线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活力,推动沿线“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改善沿线生态环境且交通便利,为生态与文化旅游创造良好条件。郑州的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长100公里,已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地标。南阳深挖生态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拓展多元旅游模式,旅游人数及综合收入大幅上涨。沿线文旅产业收入年均增速达18%,为区域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护源水长流,优渠智行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发展困境。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周边地区的污染排放风险增加,对水质保障构成潜在威胁,造成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压力增大。二是输水线路长期运行导致部分设施老化,一些管道出现磨损、渗漏等问题,影响输水效率和工程安全。三是受水区域节水意识不强和节水措施较少,水资源浪费现象仍有发生,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更好推进后续工程,需多管齐下,全面规划。
水源地保护与拓展方面。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执行力度,明确受水区与水源地的责任分担比例,拓宽中央财政专项补贴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渠道,依据科学的水质改善目标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确定补偿额度,并建立严格的监督机构确保专款专用,用于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升水源涵养林建设与管护水平,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混交造林,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涵养林的监测与管护,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森林火灾等隐患。
输水线路优化与智能化管理方面。应采用先进的管道检测技术定期对输水管道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磨损、腐蚀等管道问题及时修复或更换。应用渗漏监测技术,如分布式光纤渗漏监测系统,对输水线路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渗漏点并采取措施修复。打造智能化调度与运营管理平台,整合气象、水文、水质等多方面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调度与智能控制,对全线设施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操作,提高输水效率和工程安全性。
受水区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节水推广方面。构建区域水网互联互通与联合调度体系,例如进一步整合京津冀地区水利设施设备,统一调配南水北调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水源,提高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全面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种渠道,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宣传节水知识和理念,增强公众节水意识。财政补贴推广节水技术设备,鼓励企业和居民采用节水器具、节水灌溉技术等,对采用节水措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经济补贴,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水利伟绩,往昔十年功绩卓著。展望来日,秉持科学规划、精细管理理念,守源培优管畅,提用效之能,稳供水之脉,助沿线生态复盛、经济焕新、民生和乐。
(作者:张露 单位: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康芸秋,莆田市秀屿区消防救援大队)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