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命脉·国脉丨南水北调工程: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2-18 10:24

编者按

水脉即命脉,水脉即国脉。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是旨在破解中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展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就,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ZS093)共同推出《水脉·命脉·国脉》专栏并有奖征文,学术中原将持续刊发优秀投稿,敬请关注。

今天刊发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锐的文章《南水北调工程: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

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最直接体现。积极运用科学思维是我们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是一项对我国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从“浪漫畅想”到“碧水北流”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卓越的科学思维能力。 

1.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是一种全局性思维,是指人们从全局方面对长远性、根本性问题进行谋划,从而获得全局的最优效果的思维方法。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他用三个“事关”强调南水北调工程的战略性:“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中国共产党人在通盘考虑全国水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依托自然地理形势,提出了“南水北调”的科学设想并规划实施,下活了我国南北方水资源分布与均衡发展这盘“大棋”。不但如此,还运筹帷幄,具体落实到调水工程各条线路、各个阶段的设计与建设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审时度势、科学布局,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的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统筹指导和推进后续工程建设”。中国共产党人不但统揽全局,还高瞻远瞩,合理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既讲人定胜天,也讲人水和谐”。河南省关停水源地污染企业,果断舍弃急功近利的短视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循环农业,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北上”。南水北调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态环境改善为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利益,更是站在生命共同体的高度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谋远虑。

2.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就是知古鉴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现规律、洞察时代大势、掌握历史主动、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防治旱涝灾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水运连着国运,治国要先治水,这是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深刻体会。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决心与韧性,一步步接续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完善水利事业并将其推向前进。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次年,他视察长江期间,再次提到了“借水”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回顾这段历史时曾感慨道:“毛主席这个伟大而浪漫的畅想,是有科学根据的。建设新中国的奠基工程中,水利占重要位置,治国先治水。”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第一次正式提出南水北调规划,并决定兴建丹江口水库为中线工程水源地。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对南水北调工程更加重视,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历经二十余年的勘测、规划和研究,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动工,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进入建设实施阶段。2013年11月,东线一期主体工程完工通水,2014年12月,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这个凝聚了全国人民热切期盼的世纪工程,终于从畅想成为现实,奠定了我国水网总体基本框架。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性,他说:“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规律,汲取历史经验,接续历史伟业,用大历史观的胸怀和眼界不断开创中华民族水利工程崭新历史。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辩证思维要求在看待问题上要一分为二,在做事情上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南水北调工程从提出设想,到考察论证,再到开工建设,始终贯穿着辩证思维的理念和方法。针对我国水资源北缺南丰、极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毛泽东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长江、黄河、淮河的水资源状况后,提出了“借水”的设想。此后,南水北调成为国家统筹利用南北水资源的重要思路被纳入工作日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上千人次参与,在对地质地貌、水利、交通、矿产、林业、农业、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比对50多种规划方案,提出了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由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分别调水的计划。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资源。发展是硬道理,水则是刚需,是硬约束。南水北调工程在实施、运行中,统筹这两大硬指标,科学处理资源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用矛盾分析方法解决合理利用水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这一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一方面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4.通盘优化、统一推动的系统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就是在对事物进行总体分析和认识的基础上,既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又善于在重点突破中推动事物协调发展的能力。切实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要高度重视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和协同性,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统筹好各方面利益、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引水线路,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构筑了中国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庞大水网。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这一重大水利工程,体现出全国一盘棋、通盘优化资源配置的系统观点。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经七个省和直辖市,涉及不同地方、不同部门、不同行业。技术层面上,要穿山越岭、跨河穿城,既要考虑沿途省市的需要,又要重视线路途经地区的地质、民生、文物保护等状况,无论是在设计论证还是工程建设中,各级政府部门在组织管理、统筹协调,以及广泛利用社会、科技资源等方面,都展现出非凡的系统思维能力;社会治理层面上,南水北调工程综合统筹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水环境治理等多项水情,党和政府不仅有机协调部署水利工程建设,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帮扶工作,还在生态产业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方面统筹谋划,体现出卓越的治理效能。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做到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

5.知难而进、勇于突破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的惯性思维,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毛主席“借水”的伟大而浪漫的畅想,拉开了改变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构想的序幕。随后经过科技人员长达50年的规划论证,建设者10余年的建设施工,重塑地表江河,在古老大地上构建出一张新水网,创造性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中国数千年的南涝北旱的大难题,是中华民族水利史上的创举。这一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创下了多个“世界之最”:世界规模最大和供水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之一,世界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不仅是一项超级工程,更是一项创新工程,在水利建设的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都实现了重大突破:世界最大输水渡槽、第一次隧洞穿越黄河、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还有长距离输水,东线工程通过13级泵站让长江水攀越十几层楼的高度,实现了“水往高处流”,中线工程越过700多条河道、1300多条道路,近60次横穿铁路……除此之外,在电力技术、信息技术、环保技术和土地治理技术上也都有突破和创新。这些都是千百名科技人员、数十万建设者在党的领导下攻坚克难、创新求精的结晶,工程的每一步、每一项都凝聚了创新智慧。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工程建设,也为后续的发展和运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6.保护水质、保障运行的法治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就是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实施20年来,不论是在建设初期的征地拆迁、库区移民安置上,还是在现在的“保水质,护运行”上,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作为中线渠首的淅川县,早在工程前期就组建了由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人员组成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法律服务团”,为库区移民迁安及工程建设提供法律服务。为了保护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淅川县连续开展“法润渠首,与法同行”法治宣传活动,提升全民的护水意识,还积极建立“责任网格化、执法模板化、管理分类化”的环境监察执法模式,以“零容忍”的态度,以“罚、管”两手抓的态势,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河南境内输水总干渠长达731公里,承担着向华北地区提供优质水资源、保障首都生态安全和水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2022年河南省颁布实施了《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提升了全省南水北调供水安全保障水平,为水源区和南水北调工程沿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南水北调受水区也进一步强化法治手段,加大对水资源利用的保护和监督。2016年5月1日,《江苏省节约用水条例》颁布实施。随后,《河北省节约用水条例》《山东省节约用水条例》《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北京市节水条例》等先后颁布实施。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伴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运营。

7.节水优先、水质为本的底线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哲学上底线是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点,超出了这个临界点,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底线指代人们的行为不能越界的下限,越过了这一底线会受到谴责或者惩罚。树立底线思维,一是需要我们掌握事物发展的边界,二是做好两手准备,有备无患,做到“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南水北调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是为了解决北方水资源相对匮乏这一现实问题,以达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首要前提是水资源的节约。节水是南水北调工程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之一,先节水后调水也是工程建设实施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工程后续科学推进过程中,“要在全面加强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长期深入做好节水工作”。节水是前提,水质则是底线。水质是否达标,是衡量调水输水的硬杠杠。节水要“有为”,水质必“有守”。立足水质,总书记强调“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水质安全,就是要做好输水沿线与受水区的治污、排污工作,而最关键的是做好水源地的防污工作,这是保障一泓碧水向北流的根本措施。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过程中一直坚持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从源头到全线,相关部门单位和工程沿线各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污染防控,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牢牢守好水质安全底线。节水治污,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忧患意识在思维领域的集中表现,是底线思维在治理实践中的科学运用。

【河南理工大学2024年度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项(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原理’课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