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利: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统一性”是其中之一。中华优秀文化有“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资治通鉴》作为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编年体通史,其中所贯穿的“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一个重要证明。
一、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的科学内涵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国家领土统一、政治制度统一、思想文化统一。大一统这个概念现在是学术研讨中的高频词,但在古代这个概念其实并不常用,历史上更多用“大同”、“王道”等概念表达大一统思想。所以要回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探讨大一统的真实内涵。
大一统这个概念是汉儒董仲舒首先提出来的,“《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指的是天下要实行统一的礼乐制度,也就是思想文化要统一。制礼作乐是王的职责,王者受天命而为王,即位后要颁布新王朝的历法、礼乐等各种制度,以供天下百姓统一执行,这是大一统的原意。大一统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适应了封建王朝统一思想的需要。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国家,但在统一思想文化方面没有取得成功。汉承秦制,一方面巩固了新生的中央集权制,另一方面统一思想的任务提上日程,武帝时期,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应运而生。从历史发展过程看,先有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后有大一统思想的提出。从逻辑上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经济政治实体这个社会存在决定了大一统思想这种社会意识。
大一统概念出现的时间虽然晚,但大一统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作为中华民族代代追求的一种理念,其实出现得很早,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平章百姓、亲仁善邻、大同、王道等理念都与后来的大一统思想一脉相承。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信仰。这种社会理想以民为核心和主体,以百姓的福祉为依归,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文化,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之下,天下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人类共同体,百姓不分民族都是平等的,多元的民族和文化可以和平相处、和而不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一统理想不仅是一种政治秩序,也是一种文明秩序,具有超越国界、跨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大一统是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理念信仰,这种理想信仰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理想落实到现实中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制度形式,五千多年的古代文明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五千多年前的五帝时代,中国已进入文明时代,当时的国家形态可称为“邦国”或“族邦”。五帝时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时代、万国时代,五帝即邦国联盟的盟主,五帝对邦国联盟的治理称为“协和万邦”,“邦国联盟”或“族邦联盟”是大一统理想实现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是儒家所谓“禅让制”的时期,也是天下为公的“大同”时期。夏商周时期是实行分封制的王朝国家时期,也就是儒家所谓“小康”或“王道”时期,孔子所称道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说的正是这个时期。三代的制度以西周最为完善和典型,孔子对西周的礼乐制度推崇备至。三代是大一统理想实现的第二个阶段。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一直到清朝灭亡,是大一统思想实现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国家的政治制度日趋成熟完善,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意识形态,正式提出了“大一统”概念。这两千多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时期。从制度层面看,中国有两次大一统:西周的分封制和秦的中央集权制。西周的封建大一统,主要靠血缘关系和宗法制维系。秦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建立在地缘政治和法律制度之上。
中国之所以会产生大一统思想,与中国的哲学传统密不可分。《周易》记载了中国的文明观:“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物质性的天地、自然,天地、自然本身就是终极性的本体存在,天地生生不息、自然而然存在。不是神创造了天地万物,而是天地生出了万物和人类,人类效法天地、顺应天道创造出了人类文明。人类来自自然,又是自然的主人。人类在实践中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也认识自身、改造自身。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是统一的,天道是一种普遍性、包容性的存在,所以人类文明也具有超越民族和国界的普遍性、包容性。中国的大一统社会理想就建立在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世界观之上。
二、《资治通鉴》中所蕴含的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司马光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史学家当然是要坚决维护这种思想的,《资治通鉴》正是以大一统正统思想为指导修撰的。
《资治通鉴》开篇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写起。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周王应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的请求,任命他们三人为诸侯。这样,诸侯国晋国就被分为魏、赵、韩三个诸侯国。司马光认为这是破坏大一统礼制的重大事件,是一个君王治国理政的反面教材,所以要把这个事件挑出来评论一番,表明自己的态度。司马光认为治国平天下靠礼制,礼制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天子之职莫大于礼”。天子没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却能够发号施令,治理天下万民,靠的正是礼制、纪纲。魏斯、赵籍、韩虔三人是晋国的大夫,大夫而为诸侯是僭越礼制,是乱臣贼子,应该予以征讨,周天子非但不征讨,反而予以承认,这是掌管礼制者违反礼制,君臣之礼坏了,天下也就乱了。
司马光维护大一统政治秩序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是把礼制作为维护正统秩序的利器是本末倒置的。周代的礼制是维护宗法贵族统治的政治上层建筑,礼制是由贵族土地所有制所决定的。到了战国时期,宗法贵族土地所有制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贵族经济已经衰落,所以作为上层建筑的礼制就失去约束力,“三家分晋”是礼制崩坏的表现,而不是礼制崩坏的原因。以宗法制、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礼制不再能够维护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了,新的政治制度正在酝酿中。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推行打击宗法贵族、奖励耕战的制度。依靠新兴军功地主的力量,秦国消灭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把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实现了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司马光不但不表扬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劳,反而批评秦始皇不推行先王之道,不实行仁政,这是不公允的,反映了儒家思想片面强调道德作用的局限性。
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后,仍然会出现王朝更替和国家分裂的情况,那么怎样把改朝换代与大一统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为本朝的正统性辩护,就需要思想理论上的创新。适应这种需要,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理论被搬出来,经过一番改造,创造了“五德终始说”。根据这种理论,把木、火、土、金、水五种德性与王朝的正统性结合起来,王朝的更替被认为是这五种德性的循环。由于朝代有长、短,国家有分、合,谁是什么德、谁是正统,不免引起纷争。关于朝代正统与否的争论叫“正闰之辨”,正是正统,闰是非正统。关于“正闰之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反对理论层面的繁琐论证,主张直指问题的核心,“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司马光的态度非常务实,正统不正统,关键看能不能统一天下,其它因素比如朝代之间的授受、王朝是否居于华夏、是否有道德等等,都不是问题的本质。根据这个标准,司马光确认了周、秦、汉、晋、隋、唐六个朝代为真正的大一统王朝。司马光在王朝正统性问题上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表现了一个伟大史学家应有的见识和素养,值得肯定。
三、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的深远意义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王朝历史,秦汉时期共有四百年的大一统。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隋唐时期又迎来了一个强盛的大一统时期。汉、唐时期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中最辉煌的时期,可以说没有大一统传统就不会有绵延五千多年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
国家统一是中华文明一个突出的特性。对中华文明大一统传统、大一统思想的评价问题,在学术界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比如一些人把大一统思想简单等同于专制思想,认为大一统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历史只有王朝循环而没有进步,大一统思想导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等等。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统一是任何一个文明、任何一个国家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实现国家的统一很不容易,国家分裂动荡反倒是经常出现的现象。在世界文明史上,像中国这样一个文明经历五千多年而没有中断,是绝无仅有的。在公元前221年,中国就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虽然有王朝的更替,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没有改变,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这在世界政治史上是一个奇迹,是其他任何文明、任何民族都做不到的,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的一大贡献。
人类文明的本质是把人们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去改造世界、创造财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是人类文明起源的主要标志。在近代以前的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交流、交往的狭隘性,民族和国家往往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割据往往伴随着战乱、瘟疫、饥饿等各种天灾人祸。分裂割据是文明发展的一大障碍。西方直到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才建立起了民族国家,但各个民族国家之间往往充满对立和争斗,很难融合起来。只有中国能够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融合起来,建立起多元一体的统一的文明国家。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在政治方面、国家治理方面特别有天赋的民族。历史上的大一统固然有封建专制的一面,但专制的一面并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大一统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是主要方面,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起来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绵延,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正因为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文明国家,所以才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中华文明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样是因为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我们的优点和骄傲,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文明是一种高等级的文明形态。一些人因为中国近代落后了,就把一切责任推给历史传统,认为大一统政治传统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其实在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是非常先进的,近代以来的落后只有短短一百余年的时间,在中华文明史上只是一瞬间的事。秦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一些人基于错误的史观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他们认为商鞅、秦始皇推行专制、愚民政策,用残酷的战争手段统一了全国,国家统一是弱肉强食的结果。好像只要残暴就能够统一全国,讲仁义的关东六国打不过野蛮的秦国。这种认识流于表象,完全没有触及历史的本质,因而是错误的认识。中国能够在秦汉时期实现大一统,是因为中国在当时创造出了一种更加先进的文明。在经济方面,中国变革了生产关系,废除井田制、实行授田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中国的农业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能够生产出更多的财富,为国家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打破了以世卿世禄为核心的贵族制度,建立了凭军功晋升的官僚制度,调动了新兴地主阶级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选择了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维护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正因为秦汉时期中国有这些创新,所以才能够建立并保持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大一统是先进文化、高级文明,大一统让中国创造出了璀璨的文明成就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作者:杨世利,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