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命脉·国脉丨南水北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2-19 09:43

编者按

水脉即命脉,水脉即国脉。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是旨在破解中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展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就,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ZS093)共同推出《水脉·命脉·国脉》专栏并有奖征文,学术中原将持续刊发优秀投稿,敬请关注。

今天刊发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许可的文章《南水北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水是生存之本,更是文明之源。水脉既是命脉也是国脉。作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实现了我国水资源跨流域跨区域的优化配置,成功破解了我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的历史难题。南水北调既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也是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工程,其所蕴含的南水北调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将南水北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有利于发挥其育人功能,更有助于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为课程教学提质增效。

一、把握好南水北调精神的深刻内涵

南水北调精神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铸就起来的精神丰碑,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具体彰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必须结合南水北调的生动实践来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人民至上、协作共享的当代国家精神

南水北调工程既是战略工程也是民生工程。从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到2013年、2014年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相继通水,南水北调工程从决策、论证到规划、建设历时半个多世纪,工程建设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协调,沿线各地团结协作、共建共享,充分彰显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南水北调工程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以中线一期工程为例,自2014年通水以来,中线一期工程10年累计调水超680亿立方米,有力地保障了沿线省市的供水安全。南水北调工程是党和国家立足民生,为优化水资源战略布局而做出的顶层设计,充分展现了我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二)艰苦奋斗、创新求精的工程建设精神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而且在工程技术上也克服了诸多难题。一路走来,工程建设人员风餐露宿、战天斗地,他们克服了有“工程癌症”之称的膨胀土,架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渡槽——沙河渡槽,解决了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中新老混凝土的结合问题,实现了中线穿黄工程中大断面开挖盾构技术的应用。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南水北调工程共取得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63项成果,申请专利多达110项。工程建设人员在艰苦奋斗中开拓创新,在工程建设上精益求精,不仅确保了工程质量,更是全面提升了我国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多方面的技术水平,展现出了大国工匠的执着与担当。

(三)顾全大局、舍家为国的无私奉献精神

南水北调工程既要解决好技术难题,也要解决好移民难题。1958年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兴建,仅南阳淅川县动迁移民就达20余万人。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开工后,淅川县又新增被淹没土地144平方公里,动迁移民16.6万人。广大动迁移民顾全大局、舍家为国,在多次动迁中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付出了巨大牺牲。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时高度称赞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他说:“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

(四)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历史主动精神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期间,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积极投身搬迁移民工作,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历史主动精神在广大移民干部身上得到了充分彰显。以淅川县为例,淅川县需搬迁移民为16.6万人,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四年任务、两年完成”。面对高强度、高难度的搬迁安置工作,广大移民干部迎难而上、勇挑重担,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顺利完成移民安置任务,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移民奇迹。

二、南水北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将南水北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也有助于深化对南水北调精神的学理性研究,更有助于实现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引领。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南水北调精神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政元素,具有无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从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到工程建设人员的辛勤付出,从搬迁移民的顾全大局到一线干部的无私奉献,南水北调精神生动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工程建设者求实求精的干事作风,展现了搬迁移民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感。可见,南水北调精神中蕴含着铸魂育人的宝贵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进一步充实教学资源、扩展教学视野、丰富教学案例,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深化对南水北调精神的学理性研究

南水北调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具体彰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将南水北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事实上也是深化对其学理性研究的过程。南水北调精神融入思政课,不仅能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而且也将推动学界深化对南水北调精神的系统性研究。尤其对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凝练、逻辑建构、时代彰显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反过来也会进一步推动南水北调精神向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入,实现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契合与融通。

(三)实现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引领

南水北调精神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呈现,能够发挥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将南水北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借助南水北调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案例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对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增强价值认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南水北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将南水北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关键在于解决好“怎么融”的问题。必须深入挖掘南水北调精神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围绕课堂教学,延伸实践教学,联通线上教学,形成“课堂—社会—虚拟”互通互动的思政教学大场域,实现南水北调精神向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课程为例,应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南水北调精神的理论底色,在实践教学中讲好南水北调精神的生动故事,在线上教学中弘扬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南水北调精神的理论底色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将南水北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南水北调精神的理论底色,用彻底的理论来说服人。要通过收集、研究南水北调精神的相关素材,在吃透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融入。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离不开包括搬迁移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部分内容可以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在工程建设中我们既讲人定胜天,也讲人水和谐,既强调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阐释,这部分内容可以融入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中。工程建设历时半个多世纪,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不可能顺利完工,这充分说明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可以融入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中。

(二)在实践教学中讲好南水北调精神的生动故事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涌现出了以“拼命三郎”王玉献、技术专家杨小云、“移民标本”何肇胜为代表的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他们的故事就是对南水北调精神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将南水北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就要发挥实践教学的关键作用,讲好南水北调精神的感人事迹,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可以利用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以“弘扬南水北调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演讲比赛、社会调研、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多元形式来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南水北调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真理,在实践产生共情。

(三)在线上教学中弘扬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

南水北调精神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和主动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刻解答;南水北调精神展现了我们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生动诠释;南水北调精神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时代彰显。将南水北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既要在线下融,也要在线上融。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可以将南水北调精神相关的数字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线上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借助虚拟仿真与多媒体技术在线上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南水北调建设的历史、人物、故事、成就,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问题互动、在线讨论、主题宣讲等形式进一步弘扬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用不朽的精神教育人。

【资助资金: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4年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研究”(项目号:2024XJGXM08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项目号:21BZS093)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