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命脉·国脉丨南水北调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编者按
水脉即命脉,水脉即国脉。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是旨在破解中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展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就,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ZS093)共同推出《水脉·命脉·国脉》专栏并有奖征文,学术中原将持续刊发优秀投稿,敬请关注。
今天刊发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刘持华的文章《南水北调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摘要:伟大工程孕育伟大精神。南水北调精神,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催生和孕育出的当代中国精神,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研究并弘扬南水北调精神有助于增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元素,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党性教育提供鲜活教材。
关键词:南水北调精神;时代价值;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灵魂。国家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宛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星,为我们指引正确的前进方向。南水北调精神,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协调各方的战略成果,其凝聚熔铸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2024年,恰逢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及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阳考察南水北调工程3周年,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深刻领悟南水北调精神的丰富内涵,挖掘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的时代价值,正当其时,意义深远。
一、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过程
伟大的工程孕育伟大的精神。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它伴随着南水北调这一战略性工程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从一些典型人物、典型群体、典型事迹上面逐渐凝练而成的。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面对诸多技术难题,建设者们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速度。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的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体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广大移民干部为了工程的顺利实施,走村串户宣传移民政策,想方设法做移民的思想工作,忠诚担当,无怨无悔。南水北调精神正是从这些发生在新时代的人和事中提炼出的伟大的时代精神。目前,最新的南水北调精神表述为:调水为民、治水兴邦;南北统筹、经略江河;绿色发展、人水和谐;科学求精、拼搏奉献。这三十二个字充分彰显了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内涵,凝结了无数工程建设者、移民群众、移民干部、工程运营管理者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精神,必将在新时代发挥起更加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南水北调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调水为民、治水兴邦
“调水为民、治水兴邦”是南水北调精神的核心所在。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我国的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为缓解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1952年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标志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这项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论证,投入巨资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终于由设想变为现实。通水10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向北方地区调水超过了767亿立方米,惠及工程沿线总共45座大中城市、1.85亿人,工程运行安全平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日益显著。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实施,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为了治国兴邦、安民富民,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摆在重要位置,时时处处履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南北统筹、经略江河
“南北统筹、经略江河”是南水北调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南北统筹,是指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充分考虑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的实际情况,从全国水资源大局的统筹考虑出发,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调配,实现水资源的南北均衡配置。经略江河,则是指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对江河等水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在工程的规划和决策阶段,充分考虑水资源分布、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输水方式,实现了水资源的南北均衡配置,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全国一盘棋的统筹规划和协调配合,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和高效运行。
(三)绿色发展、人水和谐
“绿色发展、人水和谐”是南水北调精神的应有之义。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来,优化了水资源配置、保障了受水区群众饮水安全、复苏了沿线河湖生态环境,沿线地区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在河北邢台,百泉涌动景象再现。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永定河断流26年后再现流动之美。自2017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累计补水量达到8.47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白洋淀及其上游河道的生态环境,目前白洋淀记录到的野生鸟类已达286种,相较于新区建设之初新增了80种。这一组组数据、一个个实例,都在彰显南水北调工程在生态保护、河湖复苏、绿色发展、人水和谐方面的突出成就。
(四)科学求精、拼搏奉献
“科学求精、拼搏奉献”,是南水北调精神的不竭动力。科学求精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引领工程顺利实施的制胜法宝。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工程建设者要面对超大型渡槽输水、穿黄工程、“膨胀土”、大坝加高等诸多技术难题。这些“卡脖子”工程,很多都没有先例可循,我们的工程建设者日夜奋战,科学求精,全力开展科技攻关,硬是蹚出了一条突破常规的创新之路,创下多个世界之最。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敢于拼搏的移民干部和勇于奉献的移民群众,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移民实现“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的伟大壮举,移民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也是南水北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精神,南水北调精神是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孕育而生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我们当前的形势,部署了下一阶段的任务,我国发展已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
(一)南水北调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增添了时代元素
目前,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集中体现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中,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大别山精神,这些精神都诞生在革命时期,对我们的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又都诞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而南水北调精神是为数不多诞生在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它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新时代的典型人物和事迹,鼓舞教育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用新时代的思维和眼界,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南水北调精神是在新时代诞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也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增添了时代元素。
(二)南水北调精神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成功经验
南水北调精神中的“调水为民、治水兴邦”就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南水北调精神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中孕育和催生的,而工程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北方地区人民群众的用水难题。北方许多地区长期受水资源短缺的困扰,饮水安全和用水保障问题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居民不得不饮用氟含量超标的水,导致氟斑牙、氟骨症等疾病高发。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清澈的江水输送到北方,让北方地区数亿人民喝上了放心水、优质水,从根本上改善了人民的饮水条件,这是对 “以人民为中心” 理念最直接的践行。南水北调工程在运营阶段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建立科学的水资源调度系统,合理分配水资源,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例如,在干旱季节,能够根据受水区的用水需求及时调整供水计划,确保居民用水不受影响,实现了工程运营与服务人民的持续对接,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长期的、动态的成功范例。
(三)南水北调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效途径
南水北调精神包含了诸多内涵,如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等。从顾全大局来看,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沿线各地和广大人民群众服从国家整体规划与调配,这种大局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爱国” 相契合,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国家整体利益至上,通过实际行动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从而在实践中践行爱国理念。无私奉献精神在南水北调工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无数建设者、移民群众等舍小家为大家,离开熟悉的家园,放弃个人的利益与安逸,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友善”“敬业” 等相呼应,移民群众以友善对待国家和其他受水地区的人民,工程建设者和移民干部以敬业的态度投身工程建设与移民安置等艰巨任务中,为他人和社会默默奉献,成为践行“友善”“敬业”价值观的生动榜样。攻坚克难的精神则彰显了面对巨大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不拔。工程建设中面临技术、环境、资金等诸多难题,但各方齐心协力、勇于突破,在面对困难时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奋斗” 理念,不怕艰难险阻,积极开拓进取,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而不懈奋斗。总之,南水北调精神从多个维度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了切实可行且极具感染力的有效途径。
(四)南水北调精神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现实样本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世纪工程,其蕴含的南水北调精神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极为丰富且极具价值的现实样本。
创新发展理念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工程规划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如大型输水渠道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穿黄隧洞的开凿等。工程建设者们勇于创新,研发出一系列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施工工艺,为我国水利工程乃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典范,生动诠释了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深刻内涵。
协调发展理念贯穿于南水北调工程始终。南水北调工程涉及水源地、沿线各地以及受水区在水资源分配、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布局等多方面的协调共进。同时促进沿线地区相关产业的绿色转型与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特征。工程建设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在水源地大力开展生态治理与涵养工作,减少污染排放,提高水质标准,确保一泓清水北送。沿线通过建设生态廊道、湿地保护等措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开放发展理念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不二法宝。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水利工程经验和技术,与多个国家在水利科研、工程管理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设备与管理理念,促进了国内外水利行业及相关领域的相互学习与共同进步,彰显了开放合作对于推动重大工程建设和国家发展的积极意义。
共享发展理念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的之一。工程建成通水后,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困境,使广大北方人民群众受益于充足的水资源供应,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以及城市生态用水等多方面的保障与提升,在区域间实现了水资源的共享,带动了受水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核心要义。
(五)南水北调精神为新时代党性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
南水北调精神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孕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力量,它内涵丰富,为新时代党性教育提供了极为鲜活且极具价值的教材。
顾全大局的精神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沿线各地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大局出发,协调各方利益。水源地的党员干部带头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水质优良;沿线地区党员干部全力配合工程建设,做好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工作;受水区党员干部积极谋划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他们深知个人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国家整体利益,这为党员教育中强化大局意识提供了生动案例。党员应时刻以大局为重,在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拼搏奉献是南水北调精神的又一鲜明特质。众多党员干部放弃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投身工程建设一线。有的长期驻守偏远工地,有的为解决技术难题日夜钻研,还有的为做好移民群众工作不辞辛劳。他们默默付出,毫无怨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拼搏奉献精神。新时代党性教育要以南水北调中的拼搏奉献故事激励党员,让党员明白拼搏奉献是党员的本色,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拼搏与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创新求精的精神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表现突出。面对诸如穿黄隧洞施工、大型渡槽建设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党员干部带领广大建设者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创新求精。他们不怕失败、无惧艰难、反复试验,最终攻克一个又一个工程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技术创新。在新时代,面对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党员干部要像南水北调建设者一样,迎难而上,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开拓创新的智慧,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南水北调精神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真实感人的实践事迹,成为新时代党性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鲜活教材。弘扬南水北调精神有助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坚定党性、高尚品德和卓越能力的党员干部队伍,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总结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保障国家水安全的战略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在新时代总结、研究、弘扬南水北调精神,有助于进一步宣传南水北调工程,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黄荣杰.在新时代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06).
[2]谷佳媚,杨利英.南水北调精神的科学内涵和产生逻辑[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2(01).
[3]孟尧尧,赵善庆.略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03).
[4]孔国庆.南水北调精神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略论[J].南都学坛,2019(04).
[5]张秀丽.微时代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7(12).
[6]莫培军.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2):15-19.
[7]梅洁.大江北去[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8]朱海风等著.南水北调工程文化初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