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成:关于如何认识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思考(上)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2-23 10:13

编者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在质的规定性方面具有颠覆性科学技术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这一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和新跃升。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是这一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也有一定的生成背景、发展逻辑,是新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实演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性、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对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占领发展制高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的本组系列谈,分别从如何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性,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和时代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和路径选择等3个方面进行探讨。

今天刊发王喜成的文章:《关于如何认识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思考》(上)——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崭新概念。他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近期党中央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部署新要求,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了科学指引。对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切实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性、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以新视野认知新质生产力

所谓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它在生产力的性质、内涵和质量方面都具有显著提升,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内涵方面也都有质的变化,是代表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新的社会价值、适应新的产业需要、塑造新的发展动能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和简单迭代,而是由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生产要素的全新配置尤其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它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标志,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产要素范围极大扩展,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生产力。就其特性而言,新质生产力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所以它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迈向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内生动力和实践伟力。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推动产业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切实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特性。

一是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的技术与创新。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不断有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性技术的涌现与成熟,催生着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如近年来涌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等。在新质生产力中,科技创新是内核,智能化、数控化、复杂化、精细化是重要标志。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需依托互联网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加大未来网络、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显示等领域的前沿探索,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需加大类脑智能、脑机接口、数字人等领域的研究投入力度,探索商业化、产业化的运行模式;需大力发展量子计算、基因技术、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一批前沿数字技术,大力打造原创性技术策源地,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泉;需进一步加强5G/6G、数据中心、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的融合创新,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二是主要载体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所谓新兴产业是指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的产业,它具有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能显著增强企业和社会的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是后发国家“换道超车”的重要领域。所谓未来产业是指能够引领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产业,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等特征,能够重构原有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重塑未来创新版图与经济格局等。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所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既能够创造出具有全新功能的产品或服务,又能够使生产具有相同功能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发生根本改变,使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发展质量发生重大变革,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应在技术路线、底层逻辑、标准体系、经营思路等方面加快探索,聚力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安全稳定,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应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加快通用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部署,拓展应用场景,提升重点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水平,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应在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厚植发展新优势。

三是产业发展依靠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由于新技术新发明的广泛运用,在诸多领域使得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重新组合融合,促进原有产业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发生重大或根本性变革。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降低了自然资源和能源投入,摆脱了要素驱动的数量型扩张模式,能够带来产品架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的相应改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推动技术、业态、模式、体制机制变革,实现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动能。要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模式重构的新需求,统筹布局大科学装置,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培育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以及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自动化制造设备等新型生产要素。要进一步发展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等,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获得新动能、取得新成果,促进高端装备、关键软件、智能终端升级迭代,为人工智能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提供更多工具箱,推动经济发展由量大向质强转变。

四是数字化和绿色化是重要赛道。当前,数字化和绿色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两大趋势。其中,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科技具有极强的通用性、渗透性和协同性,加速信息技术突破应用,正在成为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同时,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也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绿色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富前景的发展领域,它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增长新亮点,而且能够造福子孙后代,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应下大气力突破关键核心数字技术,加强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应瞄准产业升级这个重点方向,抓住推动生产方式变革这个关键环节,努力实现数字技术自立自强,抓住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应着力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推进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机融合,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的方向加速演进,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应切实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和时代要求

生产力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人类发展的历史尤其是近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升级的历史。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既有一定的形成逻辑,又是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如何认识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了深刻回答,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为新时代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不断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所在。在生产力要素中,劳动者是主体要素,而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则会带来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升。马克思把发达的生产力写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旗帜上,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的状况。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是因为,“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始终是科学的、管用的,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生产力实践,在诸多领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

生产力变革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会带来社会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如农耕技术产生了农耕社会,蒸汽机和发电机技术产生了工业社会,计算机技术产生了信息社会,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尤其是当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后必然会产生新质生产力。因为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对生产力的能级是不断赋予和提升的,它必将给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可知,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的不断加深,催生出了一系列新的产业方向,既形成了劳动者的新质态,也形成了生产资料的新质态,通过多产业应用、多场景赋能,可以促进生产力提升的乘数效应乃至指数效应,所以能够产生新质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理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尤其是近年来受一系列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重构,呈现本土化、区域化、短链化等趋势,我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高技术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我们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把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而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科技进步前沿、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任务提出的新概念,是新形势下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和迫切需要。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2024年1月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当前我国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迈进,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那种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传统要素投入带来的同质性扩张问题,传统要素投入存在的边际收益递减问题等已日益突出,我国在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上的成本优势也在逐步减弱,生态环境保护、节能降碳对产业发展的约束不断趋紧,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大量存在。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们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所作出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我们要不断激发、塑造、优化有利于科技生产力、教育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等各领域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深厚的技术、物质、制度条件,打牢坚实的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应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有力支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尤其是美西方为了维护其在科技、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对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掌控,在高技术领域构筑“小院高墙”,采取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打压遏制。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意义重大、刻不容缓。为打破美西方的“科技霸权”,我们需进行前瞻性布局和率先发力,加快技术迭代,持续改进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化突破,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性创新业态体系,改变全球竞争格局。需面向前沿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全链条攻关、全要素支持、全生态打造,坚持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品,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需大力培育新一代高端科技人才,让创新人才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通过一系列措施打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全球竞争激烈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领域突破一批原始性、颠覆性技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不但面临着美西方高端技术领域的封锁围堵,也面临着自身产品产业在全球中低端占比大、中高端明显不足的情况,形势非常复杂,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引领,建设既有完整性、先进性,又确保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新质生产力作为新的科学发现、新的制造技术、新的生产工具、新的生产要素、新的产品和用途,已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它的提出必将有助于把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进而塑造发展新优势,为我们赢得更好的发展主动权。因此,我们要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关系,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持续激发和释放资本、劳动力、技术三大要素新活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抢占发展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前进。

(作者:王喜成,郑州工商学院特聘教授)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