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2-23 10:29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农业作为最基础、最古老、最重要的产业,具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厚“土壤”。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顺应时代特点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亟须明确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探索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新质生产力作为追求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求农业经济发展实现由传统要素驱动向深层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并通过生产要素创新化配置、生产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形态数字化变革等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因此代表着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在农业先天禀赋差、科技含量低、体系不健全以及国际竞争压力渐增等因素交织叠加的背景下,以数字文明带动传统一次产业整体性跃升,便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提升的根本性内容。在这方面,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渗透应用将引发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农业生产力诸要素及其各类组合发生系统性优化,进而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呈现出高科技、高效能、不同于工业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已实现了一系列重大飞跃,但由于农业的先天禀赋存在现实缺憾,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应用不足,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始终在低位徘徊,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从外部环境上看,“四化同步”对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农业国际化带来的风险挑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产业要求等都使得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客观压力。我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着农业研发推广存在困难、以小农为主的经营方式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基础生产条件支撑力不够等方面的制约。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优势,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推动传统农业向跨界融合、要素集聚、技术引领、品牌生成的现代农业转型。

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应用。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动力,也是推动农业朝着绿色、高效、智能方向发展的主要抓手。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颠覆性科技创新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满足多元需求、促进绿色发展、提升农业韧性等目标,聚焦种业创新、合成生物、生物质工程、智能农机和智慧农业五大领域。种业创新应保护优质种子资源,构建种质基因库;加强品种改良,提高作物单产;聚焦“卡脖子”种业领域,提高关键种源自给率;优化品种特性,提升食物营养、风味、颜色。合成生物技术应主攻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生物兽药等环境友好型的投入产品,减轻潜在的环境和健康危害。生物质工程技术应聚焦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转化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肥料产品。智能农机发展应瞄准农业机械需求结构,从区域、产业、品种、环节等着手,加快推进农机工艺改进、能源转型和效率提升。智慧农业技术应聚焦农业生产的具体场景,以场景驱动带动智慧农业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发展智慧大田、智慧温室和智慧养殖。

切实推动资源有效整合和要素优化配置。全面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以显著提高利用效率,是当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要在把握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统筹整合农业、科技、人社等项目资金,以“拼盘式”整合资源、打捆集中使用的方式,显著提高政策资源的使用效率。按照“乡村场景化、场景产业化”的思路,支持社会资本依法依规拓展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投资业务。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以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接纳现代要素的基础载体,推动智能科技与创新模式有效植入现代农业发展。建立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积极参与的农业产业联合体,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加大力度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当前农业数字化整体薄弱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突出短板,应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大5G、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布局,并推动其应用落地;加速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推动农业水利灌溉、电力网络、快递物流等全面数字化发展。鼓励农业生产主体广泛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农业技术,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慧化服务,彻底打通农业科技与生产的循环壁垒,实现农业生产的集成化、定量化、简约化,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集群化转型。加速建设农业数字化应用新场景,扩大数字技术应用空间,使优质数字资源可以在平等共享的渐进发展中逐步缩小工农业之间的产业差距。

全面推进改革深化和机制创新。重点破除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着力推进城乡要素“权利同等”的制度变革,以更强有力的改革突破为农业迭代升级提供人、地、钱、科技、数据等要素保障。注重促进数据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积极推进农业数据化工程,开放农业大数据资源,建立数据与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耦合联动机制,打通数据要素流通环节,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切实发挥好市场对技术选择、要素价格和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城市经营理念、技术手段等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让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切实运用到农业发展之中。在空间支撑上,要重塑农业经济地理版图、优化农业规划体系。建立“七网”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完善“良田管护一体”机制。重点培育一批以规模化、智慧化、绿色化为特色的现代数字农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以其为依托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和实现高能级业态。

(作者: 郭小燕,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研究员)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