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性看 | 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融合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编者按
12月18日至19日,中共河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做出哪些部署?怎么理解此次会议精神?河南应该如何扛稳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河南需从哪些方面发力?明年河南怎么干?即日起,大河网学术中原刊发《经济理性看》系列理论约稿,听听专家学者怎么说。
今天刊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张俊华的文章《新型城镇化 引领城乡融合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近日,中共河南省委第十一届八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抓手,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向新高度。这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以及人民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也为下一阶段河南省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做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自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加速,城乡关系开始进入互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纵观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全局,新型城镇化已不再是过去简单的城市扩张和人口转移,而是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整体效能为目标,以县城为重要载体,通过系统集成、协同配合,深度整合城乡资源,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构建城乡互补、协同共进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县城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连接城乡的纽带,也是推动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提升的重要支撑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为县城发展指明了方向。县城处于城市之尾、乡村之首的特殊位置,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节点和纽带,既具备一定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基础,又与农村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熟悉农村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不仅能够承接城市的产业转移,又能够有效地将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引入农村。与此同时,县城拥有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较低的要素成本,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能够有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县城相较于农村具有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基础和条件,通过加强县城与农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集中力量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有助于逐步实现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河南是中部地区传统的农业大省,具有县城数量多且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特点,具备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有利条件。通过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动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使城乡居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仅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回应,更是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
河南省在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有必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作为龙头引领,以洛阳和南阳副中心城市作为关键支点,以“五区联动”和“四路协同”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把以“米”字形高铁网和高速公路为动脉,以国道、省道为主干,以县乡公路、内河水运为脉络,以民航网络为补充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作为载体,将县城打造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同时,倡导“多规合一”,将城乡规划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城乡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利用和生态保护等因素,构建疏密有致、功能互补的城乡空间格局。
具体而言,要将城市和乡村作为有机整体,统筹编制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明确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布局结构,优化县城功能分区,加强县城与周边乡镇、村庄的有效衔接,确保城乡空间布局协调一致,引导产业、人口等要素向县城集聚,增强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在城市周边积极推进卫星城镇、特色小镇建设,加强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系与产业协作,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镇体系,形成县乡间的“半小时经济圈”和“一小时生活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同时,通过打造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新型乡村发展载体,将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城乡空间在功能与景观上的有机融合,让城市与乡村各具特色、交相辉映。
产业兴旺是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河南省应当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县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城市产业、资金和人才向县城梯度转移,形成产业集群;同时,鼓励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推动农村产业与县城产业的对接与融合,实现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在各都市圈周边的县域乡村地区,根据都市圈的产业需求和消费市场,规划发展都市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产业,实现与城市产业的有效对接。例如,在平原地区,以粮食主产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贸易产业,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在丘陵山区县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着重发展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和康养文旅等产业,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与市场竞争力的乡村产业品牌,形成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城乡产业对接活动,建立城乡产业联盟或产业协会等方式,以县域为中心发展特色产业、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的同时,县域政府部门通过积极采取设立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资金、搭建城乡产业投融资平台和完善引才优惠政策等措施,推动产业向县域园区集聚,引导产业园区与周边农村产业对接与融合,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向城镇地区转移就业的同时,充分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城乡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河南省应始终着力于推进县域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配置,突破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瓶颈。以实现县域城乡居民舒适生活为目标,在城乡间科学均等地配置公共资源,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的能力、推动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城乡融合发展可持续性的基本要求。
具体而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县域乡镇地区的交通、能源、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探索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模式,有效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优化学校布局规划,避免农村学校盲目撤并,加大农村地区教师培训力度,探索建立完善的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到农村学校。在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推动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升城乡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广应用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和在山区或偏远农村地区设立流动医疗服务车等新模式和新方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在文体服务均等化方面,加大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篮球场、乒乓球、羽毛球等全民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维护和开放应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城乡文化和体育赛事交流活动,促进蕴含深厚农耕文明底蕴的乡村文化与具备多元、创新和时尚特点的城市文化之间的交融,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在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方面,依托河流、山脉、林带等自然要素,建设城乡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加强城市公园、绿地与乡村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实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通过协同治理城乡生态环境与联动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生态宜居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生态宜居水平的整体提升和良性互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展望未来,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将继续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积极践行相关政策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持续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着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县城的纽带作用,激发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效能。通过不懈努力,为河南省城乡融合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城乡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城乡融合发展的壮丽篇章。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