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统筹推进三个“提升”的河南探索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2-30 16: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其深度、广度、难度就是一场“持久战”。对于这场“持久战”,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河南既需要有历史的耐心,久久为功,也要着眼于眼前的发展和推进,率先落子布局、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对河南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省的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当前要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因而,笔者认为,当前我省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路径,就是要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的内在逻辑和精髓要义,从我省当前的省情农情出发,因地制宜,稳中求进,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农业农村领域安全基础上,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以点带面,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三个“提升”即提升乡村产业、提升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在乡村振兴中加快实现农业强省目标。

  一、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的内在逻辑和精髓要义

  (一)“千万工程”经验的内在逻辑

  2024年3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一个省级的工程或者经验放到标题里面,让全国各地学习运用。文件发布后,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又部署了具体落实的实施意见。“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是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在浙江省担任省委书记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和乡村建设工程,它创造了整省全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样本。“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成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实践样本,其内在逻辑就在于它遵循了“三农”工作的科学规律,找到了清洁乡村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乡村五大振兴“一盘棋”有机贯通、联动发展,并在迭代升级、内涵拓展中取得融合发展的整体效应。这种内在的发展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推动实现城乡有效融合。“千万工程”本质上是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最早是从整治农村环境,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脏乱差”问题入手,由点及面,不断扩容到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等各个领域,促进县域、乡镇和村庄一体推进、一体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纵向差距和村庄之间的横向差距,促进城乡有效融合,实现农村的全域现代化。

  2.推动实现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小切口,大格局。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在乡村振兴中是最易做到、最见成效、可感可及最多的一个领域。紧紧抓住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在综合治理中牢固树立农民的正确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道德观,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推动实现乡村的生态文明、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催化带动了生态变革、产业变革、社会变革,实现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在产业兴旺中实现农民农业的现代化。

  3.推动实现和美乡村的美好愿景。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引领、万村振兴”迭代升级,“千万工程”的范围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逐渐成为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内的一项系统性工程,从而逐步推动乡村由“脏乱差”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精彩蝶变,实现从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到产城融合的和美乡村的美好愿景。

  (二)“千万工程”经验的灵魂和精髓

  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最关键的就是我们要深刻领悟它所蕴含的灵魂和精髓,并结合我省的省情农情,活学活用,转化运用。“千万工程”的灵魂和精髓就是它所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以及始终贯穿其中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发展理念主要是新发展理念、城乡融合发展理念、联动发展和系统发展理念。“千万工程”从乡村的生态宜居着眼,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植入了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相互转化,进而促进产业振兴的联动溢出效应,在城乡之间、三产之间、产城之间实现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共富发展。乡村振兴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五大振兴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性。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三个提升”捆绑在一起,组合成一套“组合拳”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提升内容,就是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用“三位一体”的系统发展理念来整体推进这三个“提升”,促使三个“提升”之间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效果。

  2.“千万工程”蕴含的工作方法。“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有序地推进,就在于它充分发挥了党的全面领导和基层治理的独特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出领导重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规划先行与迭代升级相结合、示范引领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这种工作方法就意味着我们的党委和政府要有序投入,整体推进,久久为功,以达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实际效果。

  3.“千万工程”蕴含的推进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聚焦重点、循序渐进,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机制协调,这是“千万工程”所蕴含的推进机制。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最难学的就是它的推进机制。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有力有效”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力”是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决策部署和行动落实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动员更大的力量。“有效”就是这些资源、力量投下去以后呈现出的应有的效果,尤其是在资源有限、条件约束和财政资金越来越吃紧的情况下,如何获得更大更全面的成果,这个是需要一个科学的推进机制。“千万工程”的实践样板是一幅幅美丽的富春山居图,全国各地的领导干部和农民都在争先恐后地去观摩学习运用,但效果却千差万别,原因就在于对人、地、钱和产业如何进行统筹协调、协同治理的问题,尤其是在迭代升级和整体推进的和美乡村建设阶段,对基层治理的统筹协调能力要求更高。

  二、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统筹推进三个“提升”的主要内容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所蕴含的灵魂和精髓,重点统筹好三个方面的“提升”工作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这是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的要求。前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这三个方面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内容,而现在强调的不仅仅是重点工作,更重要的是如何“三位一体”地统筹推进好这三个“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推进的思路和效果上都内含有统筹推进、一体推进的意蕴。在三个“提升”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包括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和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包括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和建设平安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达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效果,关键就是要统筹推进好这三个方面的“提升”,这是统筹推进好三个“现代化”即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的内在需求和客观必然性。

  三、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统筹推进三个“提升”的现实路径

  就我省而言,科学统筹好这三个“提升”,关键是把“千万工程”经验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和灵魂精髓,因地制宜转化运用到我省乡村振兴全过程各领域,紧密结合我省各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在政策设计上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系统谋划,分类施策,整体推进,既要考虑三个“提升”之间的联动发展,又要考虑把它放在整个县域框架、放在城乡融合的视域下进行统筹和推动。

  (一)依据当地农村人口变化趋势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们就开始以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有规划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先后颁布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2021年)。当前,我省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上进入迭代升级的提升阶段,需要进一步依据当地农村人口变化趋势进行规划设计。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从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同时还提出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也就是说美丽乡村规划不能就乡村来设计乡村,而是要把县城和乡镇放在一起一体设计、一体规划,但是这个设计的前提要依据县城和乡村人口变化趋势。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县域的发展要以人口的变化趋势来确定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要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目前从省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看,我省人口近几年持续外流,2021年流失58万人,2022年有所减缓,流走11万人,但2023年流失人口又开始增加,流失57万人。2023年我省的常住人口为9815万人,位居全国第三,而这些流失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外流符合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但也给我省的乡村振兴带来巨大的挑战。笔者通过长期的乡村走访调研发现,当前我省乡村人口变化趋势呈现出三种区域性、结构性的特点:

  1.城市郊区的乡村。这类乡村基本上已城市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很完善,村民完全可以就地就业就医以及孩子就近入学,家庭结构比较完整。村庄里通常还租住有外来流动人口,常住人口相对稳定,人口数量稳中有升。

  2.距离城市较远的乡村。这类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比较完善。流失人口占比较大,有的接近村庄总人口的一半,甚至少数地方还出现了空心村。流失的人口大多是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家庭结构上老人、儿童居多,也有少量的中年妇女。

  3.偏远地区的乡村。这类乡村多是在距离城市很远的山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欠缺,常住人口总量较少,家庭结构不完整,留守的基本上都是老人,甚至多是高龄老人。

  对于我省乡村人口出现的这些新变化,我们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要重点用片区化开发的理念来统筹推进,把县域分成几个片区,结合农业生产,集聚所有“三农”元素,统筹考虑乡村建设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智慧农业建设、农业产业园建设、康养基地等,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实施、一体运营,树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创造公共性的需求,在区域内分类建设“和美引领村”“美丽示范村”“洁美达标村”,打造一个个点状根据地,最终实现连点成片、田村一体、产村融合。

  (二)城市郊区乡村统筹三个“提升”的思路

  这类乡村大多数是一半已经城市化,一半还是乡村,家庭成员多在本地就业务农,常住人口、家庭收入相对稳定。对于这类乡村,在政策供给和规划设计上要加速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持续增加这些乡村的生活魅力、产业活力和人口聚居的吸引力。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和更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村庄结构,美化村庄布局,既让村民共享城镇化、现代化成果,又保留乡村的生活气息,享受城郊的田园风光;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类村庄的地理交通优势,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农业产业园和工业产业园融为一体,把城镇的现代管理模式引入乡村治理,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因地制宜创造出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如农文融合、智慧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形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产城有效融合。

  (三)距离城市较远乡村统筹三个“提升”的思路

  这类乡村在我省占比较高,主要分布在我省中西部平原地区,土地产出比较高,农村人口占比较多。尽管不少地区的村庄已经有些空心化,但多数老人和儿童还居住在村庄,而且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来“自养”,也有少量的中年妇女在兼顾农耕的同时在当地乡镇就业。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这类乡村一直是我省乡村社会的主体。这类乡村的价值不仅是我省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主要供应地,而且也是应对老龄化的战略后方,有相当部分农村老人会依赖于这类村庄养老,这使得“老年农业”有着极强的社会基础。目前,这类乡村的人口还在持续向城镇流动,因而这类乡村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上要有所取舍,分类进行。对于一些空心村或即将形成的空心村,要通过乡村规划的方式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盘活农村集体闲置的资产资源,撬动社会资本,与此同时,在公共服务上要减少投入,避免有限资金的无效和浪费;而对于一些人口相对集中、人文资源比较丰富、自然山水资源禀赋比较好的乡村和小集镇,要在基础设施和村庄优化美化上加大投入,形成美丽乡村示范村,并和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工业化农业、信息化农业、餐饮文化、农耕文化等有效融合起来,形成农文旅融合、三产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经济带,增加这些留守村民的收入渠道,就地实现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而对于一些人口相对集中,主要依靠经营农业增加收入的留守村民,要保障这类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保证这些村民生产生活的方便快捷,优化美化他们的生活环境,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群众的积极参与,挖掘、守护和传承乡村美德,形成治理有序和乡风民风淳朴的生态宜居和美家园。对于这部分乡村而言,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要保留他们村庄的完整性,保护他们生活方式的完整性,保存他们乡村历史记忆的完整性,保留这些就是在保存当地乡村原有的魅力和价值。我们要意识到乡村最大的魅力和价值就是它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乡愁乡韵乡风,找到心灵可以安放的精神家园。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乡村的这些魅力和价值将会变得越来越稀缺,其吸引力还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呈现。当然,对于这类乡村想要获得持续的吸引力和活力,还应通过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及乡村产业发展和政策激励等吸引各类外出人才回流,以人才链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以创新链撬动产业链和人才链,并通过参与乡村组织体系和治理体系,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力和乡村治理能力。

  (四)偏远地区乡村统筹三个“提升”的思路

  这类乡村大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距离城市较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比较落后,人口流失严重,剩下的多是留守老人。对于这类村庄,三个“提升”要做到一切围着老人转,一切围着老人干,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探索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完善留守老人自我养老和互助养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例如在村庄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在山水资源丰富的村庄建立康养中心,建立一些适合老年人活动的文化大院等;在基层治理上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优势,实行村民自治,实现自我管理;也可以利用山村康养的资源优势吸引城市里的退休老人到乡村康养,参与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在产业发展上要完善农业服务中心,或者通过实施土地调整、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变革等有利于规模化经营的措施,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完成农业经营活动;或者通过提供农业技术帮助老年人发展庭院经济等;对于一些山清水秀、文化底蕴丰厚的古村落、古民居,政府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农文旅融合的民宿、研学基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而对于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很差、资源禀赋不强的乡村,如没有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缺乏基本生存资源,短期内也难以改变的村落,可以考虑整体易地搬迁。但要做好搬迁群体在迁入地的就业、社保和公共服务的配套以及新社区的社会融入等工作,防止工作不到位而引起的规模性返贫。

  (五)在统筹三个“提升”中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也是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从要素制度、管理体制,还是从空间成本等角度看,都有助于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市民化,有助于乡村资源要素在县域空间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千万工程”经验的内在逻辑就是找准切入点,发挥县域的牵引作用、辐射效应,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因此,我省三个“提升”的统筹要充分体现把县域基本单元作为重要载体对乡村振兴的拉动作用,在发展理念上重构县域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在产业布局、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培育中延伸考虑到如何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如何推动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如何加快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四链共生”的发展格局,包括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不断丰富乡村产业的外延和内涵等,把乡村全面振兴融入县域整个发展格局中,把强县育民富民的发展理念贯穿县域发展的全过程,注重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发挥产业联农带农的作用,促进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提升和实现乡村多元价值和多元功能,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居民的持续增收和共同富裕发展。同时,县城要健全产品研发、质量检测、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等功能,强化对乡村生产基地的科技指导、人才培训等服务,健全分工合作,形成有效衔接,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实现农村农民农业的现代化。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理论话语变迁及构建研究”(19ZDA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顾绍梅,河南省委党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