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河南省农技农机农经“三支队伍”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农技农经农机“三支队伍”是服务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推进“三支队伍”改革是河南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近年来,河南省“三支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三支队伍”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对于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强省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研发层次不高、短板弱项明显;人才流失严重,年龄结构老化;行政色彩较浓、服务功能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不足;综合服务滞后,合力形成不足等方面。推进农技农机农经“三支队伍”改革要厘清思路、突破重点、全方位推进。
改革思路:提升科研层次、强化产业带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形成科研支持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正向循环的格局;坚持市场化和公益性相结合,推进基层队伍改革,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服务效能;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适度提升农业经营规模,优化综合性社会化服务,为农技农机规模化应用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具体举措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外引内改、强优补弱、产业带动,打造国际化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第一,以超常规的政策力度,完善的配套措施,贴心暖心的服务,招引国内国际优秀科研团队加盟,深度挖掘和拓展国际农技合作交流空间,吸引优质农业科研资源向我省集中。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探索建立适应农业生产规律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如,按照职能定位、学科性质、研究方向和成果等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进行分类评价、资金拨付。推进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改革,促进科研成果的利益分配更多向科研人员倾斜,如利用国家拨款取得的技术成果,可以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也可以上市交易等。第二,持续做大做强优势领域,充分发挥河南在小麦种子研究、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补足短板弱项,聚焦智慧农业、集成农业技术、特种农机具、核心部件、农产品加工等未来发展方向和关键领域,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抢占制高点。第三,提升企业在农业研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支持有能力的农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自主或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人员交流、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形成科研和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重视、增加收入、提高地位,稳定壮大基层“三支队伍”
第一,各级主要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三支队伍”建设,要把“三支队伍”放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的高度认识,保证基层队伍的稳定性。省级层面应尽早出台指导性文件,明确基层“三支队伍”职责、人员配置和改革方向。第二,多渠道增加“三支队伍”收入。提高基层中高级职称比例,职称评审条件要符合基层实际。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下乡补助,鼓励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提高基层人员工资待遇,优化基层人员绩效考核办法。第三,改善“三支队伍”的社会地位。加强基层农业人才荣誉褒奖,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基层人才,优先提拔重用,进一步加大农业在乡镇政府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全面调动乡镇抓农业和农技农机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三)突出公益性、兼顾市场化,强化支持、深化改革,稳步提升基层“三支队伍”服务效能
第一,规范设置机构岗位。市县规范设置农技、农机、农经等服务机构,明确机构和岗位职责,以责定岗、以岗定人。乡镇围绕农技、农经、农机、畜牧兽医等技术服务工作设置便民服务专门窗口和人员专岗。第二,鼓励地方试点“三支队伍”公益性职责和市场化职责分类改革。公益性职责注重基础性、普惠性、有效性,原有的服务职能不仅不能弱化,还要加强。市场化职责要拓展服务范围、满足市场需求、提供特色个性化服务,如特种种植养殖、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第三,优化绩效考核,针对公益性、经营性、研究性等不同性质的岗位职责,兼顾公平和效率,制定适合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和办法,激发人员活力。第四,加强对基层“三支队伍”的业务支持,提升业务能力。增加针对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机会,畅通到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学习的渠道,拓展省市农业科研院所和基层共建农技站、农科所,协同创新与服务等。
(四)牢固利益联结、降低隐性成本,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第一,以农业托管服务为抓手,以利润分成为纽带,把村民、村集体、地方政府联结为利益共同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如安阳瓦店乡,利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机会,将2000亩土地集中整治,然后统一流转给村集体,再由村集体整体交给中原粮仓公司托管经营,扣除托管费用后,最终收益由村集体和村民分成,实现了三方共赢。再如睢县、扶沟县与国仁乡村公司合作,创新集体经济大田托管模式,在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同时,实现农户增收、村集体有收入、村干部有积极性、县农投公司有流水。第二,降低经营环节的成本和风险。如结合本地市场情况制定耕地租赁指导价,防止租地成本无节制上涨;组建人工服务队,解决人工贵而且难找问题;拓宽农业保险范围,提高农业赔付标准,创新集体资产抵押担保模式,为农业提供低价优质及时足量的金融服务。第三,营造农业经营法治环境。加强涉农普法宣传,强化农民和农业经营者守法意识;省级层面出台加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保障意见,系统化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联合开展打击假劣农资、农机骗补行动,确保农资农机质量可靠、市场稳定。压实基层主体责任,综合多种手段遏制涉农捡拾、偷采行为,切实保护农业经营者权益。
(五)培育市场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综合性数字化社会服务
第一,有效培育综合型社会化服务主体。鼓励专业型服务主体向综合型服务主体转变,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整合资源,组建从事社会化服务的农业合作社;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提升服务能力。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推动服务向经济作物和养殖等领域扩展。第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细化服务技术规范、作业要求,尽快出台主要粮食作物的社会化服务规范指引,强化服务效果评估,按时足额发放服务补贴,有效降低服务费用。第三,鼓励服务模式创新。如推广“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组织形式,鼓励农资企业、农业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各类涉农组织依托原有的技术、装备、渠道、市场、信息化等优势,采取“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积极向农业服务业拓展。第四,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农机装备数字化、智慧化改造,支持各类农业传感器、监测器研发和落地生产。支持有实力的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区域性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和产业化模式。加大力度推广智慧数字技术应用,扶持建设智慧种植、智慧养殖、智慧加工示范基地。构建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抢占农业数据分析大模型、农业数据开发应用新高地,积极探索数字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作鹏 李智永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