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强:加强教研科研调研融合 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1-02 13:5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着力增强思政引领力,必须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实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强调的是教师所教与学生所需的精准对接,要求思政课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是从内容上、形式上、策略上、方法上做到灵活、适当,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激起学生的共鸣、共情。针对性强了,吸引力足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自然就浓了,就更容易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用得着,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笔者认为从方法路径的角度来讲应该推动教研、科研、调研的融合,在“三研融合”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一、教研科研调研融合现状

(一)思政课教研活动活跃、成效突出。教研就是教学研究,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探究,它是一个对知识转化、传输,以及教与学的规律、方法进行发现、探索的过程,是优化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学成效的过程,呈现为个人钻研和群体研讨的形式,目的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包括集体备课活动、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在内的教研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广大思政课教师围绕如何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进行教学、教材、教法改革与创新,不断在教学理念与内容上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与技巧上精益求精,极大地提升了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

(二)思政课教师科研相对不足,且科研与教研融合不够。一是对科研促进教学的认识不足,对教学与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认识不足,对教学与科研相向而行、相得益彰认识不足。二是教师对科研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科研的功利性强(为评职称做科研),缺乏必要的学术追求与科学精神,有的消极懈怠甚至选择“躺平”。三是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较低,科研成果较少。有些院校学术氛围淡,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有的长期不做理论研究,不发表学术著述,甚至多少年都拿不出一项像样儿的研究成果。四是科研反哺教学不够。主要表现在科研反哺教学的意识不强、重视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与转化机制,对教师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的方式方法缺乏研究,教研科研融合探索不够。

(三)围绕教研、科研开展调研严重不足,教学与科研缺乏必要的事实依托与数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的基础是搞清楚“事实”,无论教研还是科研都要实事求是,在事实的基础上求是,优质的教研、科研必须建立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然而调研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没有成为我们进行教研、科研的普遍做法,调研在教研、科研中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调研的系统性、专题性、深入性和科学性不够,调研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技术支撑和政策上的激励引领。

二、教研科研调研融合路径

(一)充分认识教研科研调研融合对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吸引力的重要意义。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需要瞄准学生思想与学习实际,针对学生的困惑与疑问实施教学,通过内容提升与改善方法优化思政课供给,打通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学生学习体系的通道,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实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一是用科研促进思政课内容提升。要想把道理讲好,教师自己得沉下心来真做学问、有真学问,对思政课特别是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真正学懂弄通,真信笃行。教师通过科研真正把理论吃透、弄懂,夯实学术基础,把握理论前沿,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与阐释逻辑,明其理、得其道,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长期扎实的科研能够厚植思政课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锤炼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坚定教师理论信仰,从根本上提升教师讲好思政课的能力,真正做到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二是以教研推动思政课方法适用。组织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思政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需要研究学情、解构教材,优化内容供给,把握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结合具体实际因材施教,用科学的施教逻辑和有效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讲好思政故事,实现知识的传输与道理的阐释,实现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学、思、悟、践循环。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丰富教师的视野,拓展教师的思路,丰富教学的方法,提升教师分析学情、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法和有效组织教学的能力。三是强化调研、科研和教研的融合,用调研提升教研、科研成效,形成协同效应。在教研科研调研融合过程中,调研是基础,高质量的科研和教研是建立在扎实的调研基础上的。教研和科研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两个重要保障,但两者不是平行线,而是交融互促的关系,科教融汇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之举、必由之路。理论是丰富的,学生是多样的,思政课要为不同的学生群体或个体提供差异化、个性化和适销对路的理论供给,对理论进行解构与个性化重构、差别化包装就显得非常重要。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求教师要为特定的学生群体选择合适的理论内容,用适用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愿意学,真真正正地学会、弄懂、悟通、真信、能用。教师必须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问题困惑、现实需求,实现有针对性的课程输出,也要通过科研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把握,更好地解构、重构理论,有效地把理论逻辑转化为教学逻辑和学生的学习逻辑,同时还需要通过教研让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适用,以确保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更有效。在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过程中,教研、科研和调研是一种融合协同的关系,缺一不可。

(二)让调研成为提升教研科研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与手段。思政课教师大多是文科出身,一般擅长伏“案头”动“笔头”,进行理论探究,深入实践一线调查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不太愿意、不甚擅长深入学生中间、社会当中去开展调查研究,不善于处理相关的调查数据信息,不善于利用调查数据来支撑学术研究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需要通过扎实有效的调查研究,开展准确系统的学情分析,不仅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还要了解学生对授课的反应,努力提升思政课施教的精准性。同时,要走出校门调研了解党的创新理论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切身体验社会生活,搜集思政案例与思政元素,并把社会调研成果运用到课程中,增强教学案例的典型性、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教学素材的贴近性。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求思政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求思政课开展调查研究,密切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于事实解决问题,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实效性。思教教师要把调研作为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基础工作,常态化走出教研室,走进学生中间,走出学校,走到社会中间,去了解学情、校情和社情、国情。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要接地气,到现场一线接触群众,了解实情,教师最好亲力亲为、亲身体验。要熟练掌握综合运用各种调查和分析方法,要增强调研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调研实践中练就一身调查研究的强本领,成为调查研究的行家里手。

(三)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支撑提升教研科研调研融合成效。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数字化与智能化高度融合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信息搜集、传播和获取方式,也为思政课教师更好的调研、科研和教研提供了支持。信息化、大数据让调查研究更便捷、更高效,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有利于全面挖掘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数据挖掘和爬虫技术等开展科研、调研和教研,要在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上下功夫,学会对数据进行科学、精准、专业的分析处理,要善于利用这些数据为教研、科研服务。当然,数据分析不能代替实地调研,因为数据本身可能存在误差,而且网络信息不全面,要真正掌握实情,仅凭大数据分析是不够的。所以要采用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既通过数据获取大量信息,又要掌握数据之外更真实、更全面的情况,让信息更全面、更真实,调研质量更高、应用成效更好。

(四)建立有利于教研科研调研融合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吸引力的政策机制。科研与教学是教师工作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但对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来讲都不能很好地做到两者兼顾或者融汇。一个方面是思政课教师相对于高校专业课教师来讲授课任务重,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没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做科研,另一方面学校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条件不足,这也是造成教学、科研“两张皮”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调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但是学校层面对教师开展各种调研的鼓励与保障政策实在是少之又少。调研是教研和科研的基础,增强调研的准确性、实效性,有利于增强思政课供给与需求的契合度,是提升思政课精准施教的基本保障,也是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吸引力的逻辑起点,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和充分保障的。但恰恰调研是我们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也是学校政策鲜有顾及之处,必须加以改变。围绕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开展调研、科研和教研,推进三者融合协同,既需要教师的主观努力,更需要学校政策引领,尤其是在支持教师开展调研方面要在时间保障、成果评价、引导激励和支持服务等方面做出安排,把短板补齐,把工作做好。

上好思政课是增强思政引领力的重中之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对思政教育和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是广大思政课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教研、科研和调研的有机融合,围绕理论所需、学生所需、社会所需推进思政课内容结构、授课逻辑和表达方式的创新,让思政课既有政治高度又有理论深度,既有情感温度又有方法巧度,更好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作者:王勇强  单位: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