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殷墟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
“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90多年前,考古人深入田野的惊天发现,揭开了殷商文明的神秘面纱,极大拓展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安阳考察,一句“殷墟我向往已久”,道出了无数中华儿女对殷墟文化的眷恋。在新时代,如何让殷墟成为更多中国人的向往地、寻根地,讲好殷墟故事势在必行。
血脉相连,悠长深沉,讲好殷墟故事是民族生生不息、文明瑰宝永续存留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如何使伟大民族生生不息、文明瑰宝永续留存?实现路径呈现多元特征,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进一步挖掘文明遗存的丰富内涵,深入解读其蕴藏的文明基因,讲好其背后的精彩历史、动人故事。深沉厚重的历史实践将催生深沉厚重的历史意识,深沉厚重的历史意识将有力指导波澜壮阔的当代实践。殷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明“富矿”,要讲好殷墟挖掘的考古故事、殷墟博物馆的建设故事、殷墟遗址活化利用的创新故事。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字的维系,要讲好文字的历史故事、甲骨文的当代故事、汉字的未来故事。讲故事的过程,正是赓续文明传统、激活文明基因、延续文明历史的实践过程,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古为今用、走好未来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礼敬殷商,青年有责。面向新时代中国青年讲好殷墟故事是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应然路向。面向什么人的问题,是讲好故事的首要问题、原则问题。殷墟故事,讲述的是过往的故事、历史的故事、文明的故事。青年群体,代表的是常为新的群体、充满希望的群体、面向未来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的文明历史只有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了解、所熟知、所热爱,才能更好实现赓续传承,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面向新时代中国青年讲述殷墟故事,离不开主体和客体的深入交集。讲述故事要抓住青年这个群体,关键是要抓住青年的心,走进青年的心。要结合当代青年兴趣更加广泛、需求愈发多元的特点,充分利用好殷墟的优势叙事资源,将历史语言转化为故事语言,以更接地气的语言讲述殷墟故事,让更多青年听得懂、听得进、听得入迷。要结合当代青年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特点,通过微博、微信、H5、短视频等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平台,以互动式、参与式、沉浸式等方式讲述故事、传递思想、传播声音。唯其如此,殷墟故事才能从历史场景走进青年中间,从过去走向未来。
活化利用,向史而新。在创新创造中实现精彩“蝶变”是讲好殷墟故事的必然选择。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想讲好殷墟故事,也要以创新为牵引,向创新要活力,在创新中实现“蝶变”、实现“焕新”。要注重内容生产方式的创新。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有其固有价值和独特之处,但面向未来的内容生产模式应自有其崭新气象。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不断自我进化的特点赋能内容生产,探索人工智能对于内容生产链条重塑的更多可能性,推动内容生产迭代升级,打造故事讲述的“新质生产力”。要注重故事传播方式的创新。应把讲好故事放在与挖掘故事同等重要的位置,借助更为成熟的可视化平台和更为多元的音视频内容,以受众为中心,以场景为单位,推动宏大叙事向柔性叙事转变,从而拓展殷墟故事的情感受众群体,增强受众群体对于殷墟故事的情感认同。要注重传播效果评估的创新。不能仅仅满足于故事讲过了、讲完了,还要进一步思考故事讲得好不好,受众认可不认可。着力构建集讲述者自我评估、受众群体直接评估、第三方机构专业评估、相关领域同行评估等于一体的评价体系,为讲好殷墟故事提供更为科学严谨、纵横交错的评估制度体系,以效果评估倒逼故事讲述真出实效、提质增效。
文明是一种厚重的存在,文化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讲好殷墟故事,可以使文明享有更长久的生命时间,使文化享有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展望未来,要深刻领悟讲好殷墟故事的重要意义,做好殷墟故事的分众化传播,实现殷墟故事讲述的“蝶变”升级、精彩“焕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贡献力量。
【作者:向立东 王俊驰 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