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信息化培养新模式研究——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1-07 10:27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新工科建设已成为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国家发展新需求的重要战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新工科的重要专业,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创新创业型人才信息化培养的新模式,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提出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新工科;电子信息工程

一、引言

在“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系列国家经济发展措施的带领下,作为业界的领头羊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更为突出[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领域,其毕业生须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更强的核心技术和更强的创新才能。目前,高等教育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产教融合方面急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因此,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信息化培养新模式,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

二、新工科背景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一)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新工科”建设战略,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的新需求。其核心目标是培养适应并满足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即具有更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新工科建设不仅要求学科交叉融合,还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3]。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迫切[4]。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这一需求,因此,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对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工科背景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当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脱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育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讲解上,而相对较少关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种偏向于理论的教育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实际应用的机会。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却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因此,教育者应当改进这种教学模式,更多地引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2.课程体系更新滞后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迅猛发展,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未能及时跟进和更新,这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尽管高等教育机构一直在努力改进课程内容,但由于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课程调整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施。这种滞后现象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市场时,可能会发现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更加灵活和迅速地调整课程设置,以确保学生能够学到与实际工作环境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些高校面临着一个显著的问题,那就是缺乏足够的平台和资源来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由于这种缺失,这些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具体来说,这些学校往往没有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指导老师和资金支持,使得学生难以获得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技能。此外,课程设置也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缺乏与实际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创新思维训练。因此,这些高校的学生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时,往往显得准备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创新潜力。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高校需要加强与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打造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资源,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端化的趋势。然而,传统工科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6]。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个复杂的现象,即一方面,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学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新兴的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产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这种错位的局面使得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传统电子信息工程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无法完全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而新兴产业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需求又无法得到满足。这种矛盾现象不仅对个人职业发展造成了困扰,也对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四、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信息化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引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等知识,我们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种多学科的融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各个领域建立起联系,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同时,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二)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卓越的动手能力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参与项目设计、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成长。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支持。

(三)建立多方协同培养机制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高校等多方协同努力。高校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多方协同培养机制。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各方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学效率

1.建设在线教学资源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丰富多样的在线教学资源,如慕课、微课、视频课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2.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

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线下教学则注重实践操作的指导和师生互动的加强。通过混合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多样教学模式的开展,不断提升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3.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制定更加合理的学习计划。

五、“双创”能力培养路径实践

本文提出“三维四阶五提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三维”包括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素质维度。“四阶”包括启发阶段、萌芽阶段、实践阶段和孵化阶段。“五提升”包括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思维提升、创新精神提升、“双创”能力提升和个人成长提升。

“双创”能力培养路径实践模式以课程、专题、项目、活动、实践等为载体,贯穿大一至大四四个阶段。在启发阶段,学生首先接触到创新创业的基本理念和知识,通过课程学习和讲座等方式,激发他们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热情。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进入萌芽阶段,学生开始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项目,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这一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的实践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阶段,学生将进入更加深入的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参与更多的项目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在实战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水平。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创新。最后,在孵化阶段,学生将有机会将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和推广。通过与企业、投资机构等合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意和项目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这一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商业运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成果推向市场。

通过这四个阶段的系统培养,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在实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水平,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创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信息化培养,需要从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建立多方协同培养机制等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卢佳,陈功,曹月洲.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特点分析及比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6):188-190.

[2] 李光达.浅谈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21(27):9-12.

[3] 邓小鸿,张耀平,刘惠文.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45-49.

[4] 马青青,陈海红.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着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10):113-115.

[5] 樊利,丁珠玉,唐曦,等.构建多学科竞赛平台培养实践创新人才[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8):178-182.

[6] 李振东,黄永梅.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35):307.

【作者:王民川,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人事处副处长  项目基金: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与实践”(ZGJG201416B)】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