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实践路径
宗教问题始终是我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这一论断开启了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新征程,为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在宗教工作领域的贯彻落实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系统观念,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必须在国际国内面临的“两个大局”背景下,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
一、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五个认同”为目标,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的前提下,促进教义教规、管理制度、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步形成中国特色,成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完整准确全面认识和理解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须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揭示其目标动力、运行机理和衡量标准。
目标动力:瞄准增进“五个认同”。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在于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使我国宗教成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中国宗教。“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情感上实现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会在行动上践行对国家、社会和时代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就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宗教思想建设,做好宗教教义教规阐释工作;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就会在行动上自觉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升自身素质,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宗教健康传承。“五个认同”促使我国宗教界在政治上认同、在社会上适应、在文化上融合,实现由“宗教在中国”向“中国宗教”的深刻转变。
运行机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宗教只有充分尊重中华文化、自觉融入中华文化,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立根生长,不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借鉴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彰显了时代精神,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标准,是包括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在内的全体中国公民的共同价值追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提升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价值共识的认知。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宗教,以中国化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对教规教义作出阐释,使宗教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教育,不断深化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规律性认识,促使其更好地顺应社会、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
衡量标准:促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中国化的衡量主线表现为是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体衡量标准体现为:一是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宗教界能够自觉践行和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能够自觉服务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有利于宗教健康传承。宗教界能够在党的领导下,适应时代主动求变,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三是有利于信众美好生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根本立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必须有利于信教群众追求现世美好生活。
二、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论断。这一重大创新论断是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从我国的国情、教情出发,在科学认识和把握宗教及宗教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世界宗教发展延续的历史规律。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是现代社会对宗教自我变革提出的必然要求。“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传统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崇拜超自然力,有神论世界观渗透政治制度、经济活动、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天道”“天命”等概念,因其对宇宙、社会和人的支配性而带有类似宗教的神圣色彩。现代化伴随着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就要揭开这层“神圣的帷幕”,摆脱宗教盛行、思想蒙昧的束缚,在新的经济基础上重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处理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问题,必须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推动宗教自我变革,使我国各宗教健康传承的方向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
(二)促进宗教健康传承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因此,人们的宗教观念也发生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宗教都要适应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才能存在和延续”,这是“我国各宗教自身存在和延续的客观要求”。中国五大宗教里,只有道教源自本土,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最初皆是外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就使不同的宗教在中华大地上能够和谐相处。宗教长久传承延续,也得益于宗教适应所在社会发展变化的程度。佛教中国化在人类文明史上被视为文化交流范例。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千余年来,“入乡随乡”,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条件,从而获得生存发展生机。中国天主教和基督教只有扎根中国文化、适应中国社会,方能被中国人了解并接纳,才能使其精神价值融入民族文化而裨益人类福祉。一部中国宗教史就是世界三大宗教如何传入中国、植根中华大地、融入中华文化、适应中国社会的历史过程。我国的宗教只有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充实时代内涵才能健康存续。
(三)增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也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在宗教领域,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更为严峻,矛盾、风险和隐患更为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力图从统战领域打开缺口,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打压遏制的形势更加严峻。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斗争的最前沿、国际斗争的重要领域。以“五个认同”为目标,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更高层面的认同,形成更大范围的共识。这是有效抵御境外宗教渗透,防范境外宗教极端主义思想蔓延,确保民族团结和宗教和顺的根本对策。
三、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大创新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与宗教关系的时代回答,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基本遵循,为“两个大局”下我国宗教如何健康存续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解答方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多项措施协同推进,因此,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挥各方力量,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一)强化政治引领
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必须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确保我国宗教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要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引导宗教界自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宗教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中国宗教界自古以来就有爱国爱教、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优良传统。应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依托文化遗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等平台,经常性开展“三爱”“五史”“五认同”主题教育。推动教育的规范化、常态化,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提高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认识。
(二)坚持文化润教
宗教中国化,最关键的是思想观念的中国化。文化认同是“最根本的认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应从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我国宗教、推动我国宗教文化创造性转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我国宗教的精神气质,在教义思想上融入、在教规制度上体现、在行为规范上恪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的自觉追求。文化润教就需深入挖掘教规教义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健康、有益和积极向上的内容,在教义教规阐释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引导宗教界对教规教义作出通俗易懂、与时俱进的阐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不能“束之高阁”,要在讲经布道中落实落细。宗教界要通过重要宗教节日、重大宗教活动等渠道,利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讲经布道中,提高广大信教群众的认同感和自觉践行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在宗教礼仪、宗教建筑、宗教音乐、宗教服饰、宗教用品等方面融入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使之更好地与中国国情、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组织宗教界人士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活动,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高度认同中华文化、自觉融入中华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三)夯实人才基础
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人才建设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培养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包括党政干部队伍、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和宗教学研究队伍。三支队伍在党的宗教工作中具有不同的地位,承担不同的职责,各自的培养标准也不同。对于党政干部队伍的要求是“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熟悉党的宗教工作、善于做信教群众工作”。党政干部队伍发挥的是“导”的作用,应以“导”的方式参与其中,在团结、组织信教群众上多下功夫,在指引方向上多做工作,提供支持,进行监督。对于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的要求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发挥的是主体作用,要在宗教教义教规的“深入挖掘”上着重发力。强化主体意识,重点在于培养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主动承担、积极参与的意识,提高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对于宗教学研究队伍的要求是“政治立场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学风优良、善于创新”。宗教学研究队伍发挥的是智力支持作用,要支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支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史、宗教思想等学术研究,构建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支队伍”要相互配合形成最大合力。坚持系统观念,需统筹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培养,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完善体制机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等方式,形成“三支队伍”共同参与宗教事务治理的新格局,为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作者:杜娟娟 张许良 朱起德 单位:焦作市社会主义学院 本文系焦作市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重点课题“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焦作实践 加强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