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视域下中华优秀服饰文化融入服装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基本遵循和实践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讲好服饰文化故事,是服装院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服饰文化的重要举措。服装院校有着丰富的服饰文化资源和浓厚的服饰文化氛围,具有意义深远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中华优秀服饰文化融入服装院校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一、中华优秀服饰文化融入服装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传承服饰文化,丰富教学资源。一是推广中华服饰文化是宣传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服装院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使命担当,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优秀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二是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中华优秀服饰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服装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引导广大服装院校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形成中华民族价值认同等时代重任。红军被服厂、新四军随军被服厂等红色文化,以及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工匠精神”和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道法自然”等传统文化,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
(二)提升教师素养,促进教学改革。一是思政课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中华服饰文化思政教育的前沿成果。国内学者努力探究中国服饰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从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思考,从继承中华服饰文化、塑造正确价值观、培养良好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意识等多角度论述服饰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加大宣传力度、联系生活实际、研发教学资料、建设网络阵地、打造师资队伍、营造文化氛围等多方面融入路径。国外学者认为汉服以其简约、优雅和独特的特点,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及性别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思政课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深层次的教学质量分析、教学效果评估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找准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程内容的切入点,形式多样地推动中华服饰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进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三)滋养学生心灵,增强教学效果。一是可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增加学生的民族情感。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观和色彩观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稳定了社会的秩序。服饰文化蕴含着儒家的礼仪教化、道家的拙朴淡素、现代的时尚创意,滋润学生的心田;挖掘服饰文化的思政元素、汲取服饰文化的中国力量、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弘扬中华服饰文化使学生更加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服饰文化浸润在中华民族未曾断层的文明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精气神,深入挖掘中华服饰中的家国元素与民族特色,增加大学生民族认同情感。二是可以创新思政育人路径,提高教学质量。中华优秀服饰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行、提升价值认知、丰富文化内涵、培育精神气质等方面的文化价值。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有利于提高老师上课的吸引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听,提高抬头率、点头率。
二、中华优秀服饰文化融入服装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遵循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辩证地接受服饰文化,探寻中华服饰文明。一是科学地辨别中华服饰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有鉴别地将中华优秀服饰文化融入教学。将中华优秀服饰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坚持唯物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述服饰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精神力量。二是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将中华优秀服饰文化融入教学。在教学中汲取大学生成才所需要的核心价值理念,激活服饰文化的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坚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优秀服饰文化,传承中华服饰文明。一是深耕中华优秀服饰文化,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遵循,深入挖掘服饰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服装院校思政课堂,宣讲推广中华优秀服饰文化。二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文化故事,汲取精神力量。
(三)坚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标准,推广中华服饰文明。一是按照党和国家的部署,抓好思政课建设,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思政课堂上融入服饰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服饰文化的认同,增加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自信心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提振学生精气神。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形势,自觉主动地关注国家大事,站稳人民立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中华优秀服饰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服装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课程建设和学生成才的需要。
三、中华优秀服饰文化融入服装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理路
(一)提高教师服饰文化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能力。一是引进高级人才,重点引进有服饰文化研究专长的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思政课博士、教授。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培育“中华优秀服饰文化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二是加大校内教师培养力度。对现有有扎实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功底的思政课教师加大服装知识的培训,去知名服装企业调研体验服饰文化。学校提供时间和经费鼓励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和业务水平,内部培训和外出研修相结合,为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提供业务进修渠道和岗位发展空间,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三是面向服装行业一线员工选聘能工巧匠、劳动模范兼任思政课教师。发挥名人效应、榜样力量,现身说法、现场示范。通过这批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成长经历、生动实践向学生讲授“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道理。
(二)搭建师生学习服饰文化平台,加强实践教学。江西服装学院一是自主筹办高水平以民族服装、服饰的展示、研究、收藏和教学、科普等为主的多功能情景式体验馆——中华服饰博物馆(江西省唯一的一所高校类服饰专业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1万余件)。学院充分利用该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聆听老师现场讲解各民族服饰文化,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服饰文化,增进了民族友谊,有利于民族团结;增加了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文化自信。二是精心创作了一部大型原创音乐舞台剧《服装赋》。该剧由学院数千名师生历时多年打磨,是一部展现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绝世佳作。它通过音乐、舞蹈等不同表现形式全面展示中国古典服饰的韵味,多次公演,影响深远。学院每年面向全院层层选拔演员,提升了师生归属感、自豪感,增强了凝聚力。剧目以时间为主线,从春秋战国、汉代、唐代、宋代到明代、清代,通过“舞蹈+服装表演”的形式呈现。三是举办国际时尚艺术节。该节始于1996年,是延续多年的时尚交流活动,历经了从“江服杯”到“润华奖”再到举办2024国际时尚艺术节暨“润华奖”一带一路大学生时装设计与技能大赛。艺术节到“国际时尚艺术节”的蜕变,已成为“一带一路”大学生演绎时尚、展示才华的舞台,国内外50余所高校一同举行,成为传播中华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四是组成了专业学院、产业学院、双创学院“三院制”的教学运行机制,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目前,学院与海澜集团、波司登集团、卡私顿服饰有限公司等知名服装企业共建协同育人产业学院26个。校园形成了密集的纺织服装服饰品牌企业文化渗透。学生通过产业学院的实践学习,了解企业文化,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融入了行业文化,增进了职业自豪感、自信心。
(三)营造校园服饰文化氛围,创建教学环境。一是加强校园服饰文化环境建设,丰富第二课堂活动。举办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知识大比拼、汉服竞赛、传统服饰文化专题讲座等活动传播服饰文化。组建班级群推送宣传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文章、视频,加大对学生进行服饰文化的熏陶力度,使服饰文化融入校园日常文化生活。通过校运动会、社团活动推广服饰文化,在校歌、校徽、校训等传播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悟中华优秀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校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研究学术论坛、校服装设计大赛、校文艺演出活动中,组成含学术、艺术、文艺、赛事、联谊、展览在内的多元化服饰文化活动,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学生在唱校歌、参与服装史学习研究过程中,参与或观看模特大赛、设计大赛、文艺演出活动中全身心体验服饰文化,沉淀服饰文化情感。二是积极开展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为主题的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祖国大地,寻找优秀服饰文化故事,走访服饰非遗传人,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感受中华优秀服饰文化。学生在一线思政课堂中真听真看真感受,体悟服饰中的美学思想和美育价值,感受服饰文化魅力,进而增强文化认同。
(四)汲取中华服饰文化的精神力量,挖掘思政元素。一是深入挖掘中国服饰中的家国元素与民族特色,增加大学生民族认同情感。挖掘服饰文化的思政元素、汲取服饰文化的中国力量、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弘扬中华服饰文化,使学生更加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抵御不良文化侵蚀、筑牢思想价值底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人文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二是从现今流行的服饰中找到中华文化自信。近年,汉服热、旗袍热、复古潮流如火如荼;国潮、新中式、新国风等古今中西元素创新性融合受到热捧,大众审美开始转变,不再一味追求西式,逐渐回归蕴含本民族精神的传统服饰上,是大众对于中华传统服饰的审美认同。三是从追求完美的中华服饰文化精神中陶冶学生高尚道德情操。京绣传承人、广绣非遗传人、蜀绣三异绣传人制作服饰,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折射出他们勤奋劳动、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激励学生崇尚劳动、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忘我工作。四是从优良传统的中华服饰文化礼仪中增加学生伦理道德规范。汉服强调“德行”和“礼仪”。古代子女穿着与父母意愿相符的服饰以示孝顺。《礼记》:“礼仪之始,在于正衣冠。”《弟子规》:“衣贵洁,不贵华。”现代人的服饰要求与身份、季节、场合相符。服饰规范人的行为,体现人的道德品质。
(五)讲好中国服饰文化故事,提升教学效果。一是教师学习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双向互动。教师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讲好中华优秀服饰文化故事,提高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质量。分别以传统服饰文化的实用性与伦理意义为切入点,以传统服饰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为切入点,以传统服饰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和礼教内容为切入点讲授思政课。中华服饰文化融入大学生讲思政课、拍微电影、人物访谈、社会调查等实践课教学项目。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全员参与,让大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育人魅力。二是学院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双重育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一定要跟服装院校行业特色的现实结合起来。学院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思政元素穿透于各门课程,充分发挥了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和专业课、公共课思政育人功能。三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的思政课教学的“灌输”优势,又要使用新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模式,创新中华优秀服饰文化的呈现形式。使用好江西省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课件,适当增减音视频资料,使用VR等技术手段展现中华优秀服饰文化内涵。四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做好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质量评估。一方面通过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和教务处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教学运行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通过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反馈的教学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中华优秀服饰文化融入服装院校思政课教学意义重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两创”方针,落实党和国家办好思政课的要求为遵循。首先需要加强思政课教师服饰文化知识,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挖掘服饰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创设服饰文化校园环境和氛围;其次需要思政课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服装院校独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讲好服饰文化故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吴雄生,江西服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