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育友好型文化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当前,生育观念的变化是导致中国生育率持续下降的一个突出原因。如何加强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让人们正确认识婚姻家庭、生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变青年人不愿生、不愿多生的生育意愿,是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人口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再生产的理论源头。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人口再生产理论不仅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更要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唯物史观的结论。马克思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显然,“两种生产”是指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而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自身的生产。马克思还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的存在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得以存在、进行的前提。因为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所谓“物质生活生产”“政治生活生产”和“精神生活生产”。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这两种生产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都对人类社会历史具有决定性作用。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统一意味着不仅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构成了制约,人口生产也对物质生产构成了根本制约。今天,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物质生产受人口整体素质、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与分布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尽管人口规模这一因素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但绝不意味着人口再生产不重要了,而是对人口再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少子化、老龄化的人口实际,或许才能深刻理解“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的重要论断。
二、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人口生产的文化
一是,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孝经》借孔子的名义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董仲舒继承荀子思想,也极言人与天地并为万物根本,他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二是,为鼓励生育,中国不少朝代都制定了及时婚配、奖励生育、保护妇女及儿童等政策。越王勾践不仅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更提出“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元代禁止“以女子典雇于人,及典雇人之子女”。三是,中华民族有重视家庭的优良文化传统。《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多子多福、多子多财、家族绵延、适龄婚育、成家立业、抚幼孝亲等有利于生育的文化基因。
三、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生育友好型文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生育友好型文化,努力克服不利于生育的错误观念、陈旧思想,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基础性前提性工作。首先,应针对我国的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及时完成从“计划”向“优化”、从“管理”向“治理”的柔性转变,从限制生育向鼓励生育的转变。政策宣传上在提倡优生优育、适龄婚育的同时,可以提出“只生一个实在少,两个刚刚好”的口号,以鼓励更多的家庭生二孩三孩。其次,大力宣传宪法、法律中倡导的男女平等精神,倡导夫妻在婚姻家庭、育儿、家务等事务中责任共担,鼓励男性多承担家庭事务,尤其是在家庭事务、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方面多付出。再次,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在全社会倡导重视家庭、尊重生命、尊重女性生育价值的鲜明导向,消除生育主体的生育焦虑。最后,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事业观教育引导,形成健康的婚恋观和家庭观,引导青年人正确处理好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家庭生活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倡导年轻人做职业发展、生孩育孩、家庭生活的多面手,努力实现职业稳定发展、孩子健康成长、家庭美满和谐。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旗帜鲜明地批判种种不利于生育的思想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价值观念的新变化,由于网络环境下思想文化的新形势、新特点、新变化,以及西方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的渗透,我国青年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表现为婚恋、家庭、生育中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倾向:不恋爱不结婚的独身主义、只恋爱不结婚的性自由、性开放,只结婚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等观念大行其道;恋爱婚姻中过度看重物质财富而催生的天价彩礼,也让不少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婚姻生活过度追求二人世界的感受、享受,不愿承担生育养育的责任。我们的思想文化宣传部门,要对以生育带来容颜、体态、精神的改变为卖点,贩卖女性生育焦虑的不良文化进行批驳,宣传孕妇之美、养育之乐、母性之爱等积极健康的生育文化;针对社会保障事业进步带来的对养儿防老观念的冲击,我们的媒体要向青年人宣传婚姻及孩子在延续家庭、丰富人伦、提供情感、贡献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让年轻人充分认识到:孩子不仅是自身生命的延续,更是家庭、民族的未来;养育孩子不仅是时间、体力、财力的付出,更会收获生命的充实、家庭的温馨、成长的欢乐。
【作者:孙永建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科重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及世界意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