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治水方针的当代价值探析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1-09 09:49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这一治水方针,根植于对新老水问题交织的科学判断,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有机联系的思想理论体系,回答了治水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不仅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导意义,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理论价值,对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和全球水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十六字治水方针的基本内容

“节水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理念。节水优先揭示了水资源稀缺性与可持续利用的辩证关系,是新时代水治理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源的生产性价值,要求理性利用自然,而节水优先正是通过提升效率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尽管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居全球前列,但人均水资源相对较低,已接近国际标准下的中度缺水水平。节水优先就是通过以最小的水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水优先战略的实施,符合我国的水资源和国情特点,是从生态文明的高度出发,为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指导方针。

“空间均衡”,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支撑。空间均衡体现了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的治理逻辑。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强调生产力的区域性与社会性的辩证关系,空间均衡则从水资源调配出发,打破区域间的资源瓶颈,助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空间均衡并非指空间布局的完全均匀,而是基于水资源的严格约束条件,结合人口、社会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地安排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布局。在坚持节水优先的原则下,通过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强度,确保区域的空间均衡得到有效实现。推动区域发展时要遵循空间均衡原则,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将水资源拥有量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红线”,有助于推动人水和谐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避免以往破坏空间均衡后再进行恢复的错误路径。

“系统治理”,构建治水领域的大局观。系统治理主张利用整体思维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修复。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和复杂性科学理论,强调从整体上解决问题。系统治理是新时代治水方针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以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基础,推动了水资源的科学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一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统一系统。通过系统治理,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质和生态,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治理的实践,不仅是对治水工作的新探索,也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展现了新时代我国治水工作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

“两手发力”,市场与政府在治水中的协同作用。两手发力强调市场与政府的协作治理,这一原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互动的深刻理解。“两手发力”是指在治水过程中,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管理。这一原则强调政府和市场应当协同作用,各自发挥优势,共同推动治水工作。新时代治水政府要发挥其在政策制定、监管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而市场则通过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资金支持,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管理。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推动水资源的治理与保护,实现治水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目标。

二、十六字治水方针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不仅是新时代治水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一方针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六字治水方针”中的“节水优先”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为新时代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认为自然界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又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治水方针结合中国实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实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的治理模式。“节水优先”强调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尊重自然规律”的基本思想。此外,“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理念,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论推向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十六字治水方针中的系统治水思维是以水资源为核心,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纳入统一治理体系,通过协同管理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系统思维超越了单一要素治理的传统框架,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整体论”思想的深化。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发展。十六字治水方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我国治水实践中的具体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发展。为实现新时代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行动指南。

十六字治水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十六字方针以“节水优先”为首要原则,既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反映了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低的国家,治水方针中的“空间均衡”直接回应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系统治理”则提供了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路径;“两手发力”进一步拓展了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边界。这些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特点。十六字治水方针不仅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还结合中国实际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拓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重要成果。这一理论在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启示和实践经验。

为全球水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在全球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威胁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的治水经验和理论探索具有重要的国际价值。十六字方针在实践中展现出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中国方案”。十六字治水方针体现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的全球治理理念。我国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节约用水、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出了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相统一的治理路径。十六字治水方针可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帮助它们在资源匮乏和经济发展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十六字治水方针强调统筹兼顾、系统治理,主张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整体规划,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保护与管理。这一理念可以弥补传统治水模式中的片面性,为跨国河流治理提供更高效的合作框架。再者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和黄河治理模式,都展示了在复杂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如何有效管理和水资源配置。这不仅服务于国内发展,也为国际水资源合作提供了实践经验。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十六字治水方针理念将逐渐融入沿线国家的资源治理合作中,成为推动全球生态合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十六字治水方针”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路径和实践指南。这一方针的核心理念是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相结合,以系统性、整体性的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一,十六字方针以“节水优先”贯穿始终,强调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来减少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通过推广节水型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方式,倡导在经济活动中践行绿色理念,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第二,“空间均衡”强调以水资源承载力为红线,科学优化区域经济布局。这一理念要求我们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避免因盲目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破坏,同时推动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第三,“系统治理”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其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为指导思想,将治水融入生态系统整体治理,统筹水资源与土地、森林等其他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这种系统性治理方式有效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第四,“两手发力”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激励相结合,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治水工作。政府通过政策法规保障生态保护的底线,市场则激发社会力量的创新活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六字治水方针”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指南,为提升水资源治理效能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学路径。通过治水实践,十六字方针展现了在统筹资源、协调利益和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治理智慧。

十六字治水方针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特征。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来治理,方针明确了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系统保护的内在联系。这种系统治理理念以全局视角分析和解决治水问题,推动了资源管理从单一领域治理向综合性协调发展的转变,提升了国家生态治理能力,体现了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特质。不仅如此,十六字治水方针还突出了治理现代化中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目标。“节水优先”以最低资源消耗实现最大效益,推动治理方式从粗放向精细化转型,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空间均衡”通过水资源红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减少社会矛盾。同时,“两手发力”强调政府与市场协同,政府制定政策保障资源保护,市场通过创新提高治理效能,形成权责明确、高效协作的治理模式,展现了现代国家治理的科学性与多元化特征。

(作者:肖金林、阎嘉锃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