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说2025④丨张瑶: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1-13 10:43

编者按:如何抓好转型升级,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做优人才生态,加快人才强省建设?如何抢滩银发经济蓝海,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如何让河南文旅更“出圈”,老家河南更City? 谈经济,谋发展,听TA说!2025年河南两会召开在即,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TA说2025》,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科技金融创新活力、绿色经济生态转型、文旅市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为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今天推出第四篇《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微信图片_20250113145206.jpg

2024年12月18日至19日,中共河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确定,2025年要持续实施“十大战略”,其中就包括乡村振兴战略。会议提出要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段话高度凝练了2025年进一步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的思路,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遵循指引和行动指南。

河南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将释放大量投资需求和消费空间,尤其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激发更多城乡居民的新消费需求,这与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大力度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丰富应用场景,培育新型消费,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相契合。乡村地区大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优势将成为河南融入“双循环”的重要支撑,塑造河南发展新优势。

河南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美丽河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河南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持续实施“十大战略”的同时,要统筹推进包括美丽河南建设在内的“十大建设”。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呼唤欣欣向荣的和美乡村。2023年末,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08%,仍远远低于全国66.16%的平均水平,乡村地区仍是4100多万人常住的家园。当前,河南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不难发现一些乡村地区仍存在基础设施较薄弱、乡村公共服务不健全、产业富农能力不足、基层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与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仍存在一定差距,与农民美好生活需要还不匹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多个领域,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我们应当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奋力攻坚,找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切入口和突破口,不断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和质量,推动我省和美乡村建设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

聚焦乡村宜居: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夯实乡村全面振兴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要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并作为202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写入了党的正式文件。在乡村人口持续外流、村庄格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乡村怎么建设?

在乡村规划方面,要秉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原则,顺应人口变化趋势,科学规划建设乡村。客观分析乡村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推进步骤,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特色的思路,衔接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体系等各专项规划,避免规划千篇一律、束之高阁,防止改造大拆大建,破坏乡土味道和生态环境。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根据县、乡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和乡村进行通盘考虑,将数字乡村与新型智慧城市一体设计、协同实施。

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方面,要加强城乡联合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力度,统筹建设通勤联系、便利生活的城乡共生圈,率先从交通层面打破城乡地理阻隔,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结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城乡水利、电力、道路、网络、物流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建管并重,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乡村,积极探索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医疗卫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持续开展“六清”“六治”集中整治行动,大力倡导各地开展“一宅变四园”、村庄绿化、美化,统筹县、乡、村三级生活垃圾收储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收费机制,推进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健全促进水质改善的长效运行维护机制,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

聚焦乡村宜业:优化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也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落实会议精神,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其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一是发展乡村特色富民产业。立足区位特点、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基于现有镇村的特色产业基础,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统筹推进特色产业组团式、差异化、互补性发展,围绕特色产业构建覆盖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全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推进品牌宣传“在地化”,依托线上线下协同、社交媒体互动、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等新型传播方式丰富营销场景,拓展乡村产业增值空间。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新路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以产聚人、以人促产、产村人互利。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同推进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智慧农业、可视农业、植物工厂、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以“产村人”融合发展为路径,培育多元化乡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加速催生“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农村新业态和新模式;针对平原、丘陵、山地等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因地制宜地研发智能农机装备,下沉数字应用场景,提高数字平台、技术应用的适配度,通过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耦合发展,将数字技术浸润到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创新培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场景,打造高质量的乡村生产空间,开拓乡村宜业、农民增收的新路径,有力带动农民当地就业、年轻人返乡创业。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宣传返乡创业就业支持政策、典型事迹、家乡发展前景,及时公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展,营造浓厚氛围。优化政务服务,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网上办理。进一步健全完善政企对接机制,认真倾听企业群众诉求,切实解决好优化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吸引农民返乡创业,打造创新创富空间。

聚焦乡村和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农民是乡村的主体,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激活农民内生动力,让农民成为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一方面,强化农民身份认同,提高农民参与能力。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重新塑造乡村文化价值,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和”文化的现代价值,借助传统节日庆典,以“接地气”的方式凝练农民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时代精神,增强农民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感。培育高素质农民,通过宣传教育、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引导农民践行生态环境友好行为,加强农民现代化技能培训,搭建数字能力培训平台,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宣传和示范,培养农民成为掌握现代数字技术的生产者,加大有关生态保护与农村经营基本知识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基本知识素养,借助项目下乡、科技下乡、定制化培训等提升农民就业谋生技能。

另一方面,优化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村级党组织的一线组织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新时代变革型组织。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形成多种资源和力量整合、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共治格局。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搭建多元化议事协商平台,常态化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活动,通过“看得见”的物质激励和“能感知”的精神激励不断提高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乡村建设由“村里事”变为“家家事”,让村民从乡村建设的“旁观者”变为“主人翁”。

新征程也是新起点。2025年,做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篇大文章,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主要任务,铆足干劲,乘势而上,努力在全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走在前列,争创省域典范样板。

(作者:张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