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浚县民间社火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民间社火来源于古人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是春节期间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活动。浚县民间社火历史悠久,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场面热烈,享誉八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鹤壁市依托浚县古庙会举办民俗文化节,大力实施文旅融合,用民间社火表演、竞赛活动引燃春节狂欢,浚县民间社火进入了传承与发展的黄金时期。当然,随着非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逐渐消失,与许多其他非遗项目一样,浚县民间社火也存在着展示平台小,演出机会少,技艺传承青黄不接、发展乏力等问题,传承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论述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策略,浚县社火文化也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为指导,化解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实现这一文化瑰宝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在新时代重新焕发活力。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内涵丰富、指向性强,具有很强的辩证关系。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转化是一种发展,发展也是一种转化,在创造性转化中创新性发展,在创新性发展中创造性转化。
推动浚县民间社火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问题,即首先要准确认识浚县民间社火这一文化现象,其次要弄明白推动浚县民间社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最后要解答推动浚县民间社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与策略问题。
一、浚县民间社火文化发展与传承
首先,浚县民间社火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享誉四方。浚县民间社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现象,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后赵时期,在唐宋时期已经形成,明清与民国时期达到成熟与鼎盛。它最初是用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朝拜活动,后来人们将戏剧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社火表演,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活动。浚县民间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台阁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节目精彩,群众喜闻乐见。浚县民间社火有源于宫廷的舞蹈,有来自民间的时令小调,有从戏曲、曲艺中引进的角色、乐曲,还有从外地民间直接纳入的小节目,具有多源性特点,秧歌踩拐带唱源于明、清宫廷,在中国民间秧歌中甚是少见。浚县民间社火兼具民间性与艺术性特点,是烟火气与娱乐性很强的民间文化现象,深受民众喜爱。
其次,浚县民间社火是浚县正月古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黎阳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浚县民间社火是浚县古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隆重而热烈。浚县古庙会已有1600多年历史,被誉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庙会持续整个农历正月,会期长,规模大,吸引着周边晋冀鲁鄂皖20个省市以及海内外的数百万香客游人,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浚县社火演出时大街小巷彩旗招展,锣鼓震天,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每年庙会都有近70家社火队3万多人参加表演,日观众人数达三四十万。浚县古称黎阳,城内有名胜古迹300多处,古城与城外的大伾山、浮丘山及隋唐大运河浚县段共同构成“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独特格局,而民间社火作为古城最具烟火气、群众性和极具观赏性、娱乐性的非遗项目,是一道活态化的亮丽风景线。
再次,浚县民间社火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条件已经变化,传承与发展需要探索新的路径与方式。民间社火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来源于古人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最初的功能是祭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庆祝春节的群众性传统庆典娱乐活动,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但是随着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之对传承社火表演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掌握社火技艺的老艺人逐渐退出表演队伍,社火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另外,随着更多新的现代娱乐方式的不断涌现,社火表演的观众基础也在萎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间社火传承与发展需要探索新的动力与空间。
二、浚县民间社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民间社火是当地先民集体创造的一种文化艺术表演形式,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因,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审美与智慧,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对此,可以从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三个层面去认识与理解。
首先从历史延续层面来讲,浚县民间社火具有社会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群众情感价值,对它的传承与发展非常重要。浚县民间社火源于祭祀,通过特定的形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祈求好的农业收成与生活品质,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后来演变为当地农民自演自娱的群众性狂欢活动,体现了人们对邻里和睦、社会安康的追求。民间社火记录着农耕时代的历史烙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风貌,兼具文学、戏剧、美术、舞蹈、武术等门类的艺术形式,是研究历史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其次从现实需要层面来讲,浚县民间社火在提升居民素质,凝聚集体力量,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和谐等方面还在发挥着作用,对它的传承与发展十分必要。非遗传承的动力从本质上讲来自当代社会与民众的需求,浚县民间社火至今仍然在激励民众积极向上、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区邻里和睦、增强人民文化自信以及激发热爱家乡情怀和承载游子乡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体现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还折射着宜居宜业宜游现代社区的魅力与新时代农民的风采。
再次从传承操作层面来讲,浚县民间社火传承与发展有很多现实问题亟须破解,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创新的策略来实施,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紧迫性较为强烈。应该说,从上到下社会各界都认识到非遗传承的意义与价值,特别是浚县认真落实河南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充分挖掘民间社火文旅价值,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非遗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传承与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需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在保护、利用的有效性和传承、发展的持续性上下功夫。
三、浚县民间社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推动浚县民间社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结合当地实际和时代特点探索符合非遗传承发展规律和浚县当地实际的路径与策略。要推进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推进,要做到制度安排与措施推进相结合,尤其是要在动力机制与保障机制上着浓墨,为非遗传承与发展安装一个持续泵能的“永动机”。
首先,做好浚县民间社火研究,做好资源内涵挖掘和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路径与方法研究。“磨刀不误砍柴工”,文化的传承需要以文化的研究为基础,科学的实践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关于浚县民间社火传承与发展的学术与理论研究急需加强。非遗研究分为对非遗本体的学术研究和对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路径方式研究。浚县民间社火是一种民间群众性文化艺术表演活动,历史悠久、形式丰富、特色鲜明,无论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还是文化价值,无论是审美价值、消费价值还是传承价值都需要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不少民俗学者以浚县民间社火为对象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还很少,在如何推进浚县民间社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的研究更需要加强。
其次,在动力机制设计上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动力源,调动社会各层面的积极性。非遗传承既需文化自觉,还需行为主动,更需要利益驱动。浚县民间社火为群众性团体活动,其传承与创新不仅涉及参与者个体,还涉及社火表演队村集体,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团体或个人,各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要激发起来。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各方面的情怀、情感、情绪或物质层面的需求点、兴奋点,让每个参与者都能从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得其所愿。只有这样,文化传承与发展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更多的人源源不断地参与其中,推动民间社火的传承与发展。要加强社火表演队盈利模式探索,提高演员收入水平,让演员“挺起腰杆”传承技艺。
再次,在保障机制构建上要善于拓展发展空间,做好相关对接,争取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和支持力量。设计动力机制以确保有人去做事儿,构建保障机制是确保能干成事儿。文化具有公益性,不能直接放到市场中追逐经济利益;非遗具有脆弱性,面对社会生活的变迁难以在市场中优胜劣汰。相关的保障必须到位,这些保障要素包括政策、人员、技术、物质、资金、训练场地与表演机会等,比如在政策上如何保护非遗,如何引导相关要素助力非遗传承与发展,在资金上要建立保护基金,给予相关参演人员补贴,在训练场地与表演机会上提供物理空间,拓展表演机会,在人员层面加强非遗宣传普及,扩大民间社火的群众基础,吸引更多人关注、关心、喜爱或参与。
另外,在文化艺术层面,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基本原则。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是利用,挖掘非遗消费价值、满足民众文化需求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火起来”才能“活下去”。浚县民间社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涉及模式创新、场景创造、艺术创作、产品创制等各层面,要在产业化、产品化上做文章,在增强文化体验感、提升表演吸引力上下功夫。但是无论怎么创新,要始终坚持守正,坚守文化的传承性、艺术的原真性、风格的质朴性、创作的民间性、表演的烟火气,要保持民间社火的乡土本色和地域特色。
最后,在传承发展运作方面,要注重全要素协同推动,全方位持续精进。非遗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方面的支持与参与,尤其是在产业化、产品化过程中,需要各相关要素协同推动,可以在文化增质、艺术增色、创意增效、科技赋能、金融助力、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探索。比如在传承传统剧目的同时,可以根据新农村新发展出现的新素材进行剧情创作,可以在艺术形式和表演动作上做大胆创新改进,要强化“创意+科技”,用新文化元素不断增强节目的时代性,用新艺术创意提升表演的设计感,还可以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改进传统表演道具,使之更便利、更具美感,要加强与文旅相关场景与产品的融合,与文化、教育、艺术和学术等相关单位合作寻求各层面的协同合作机会,加强文创产品、文化衍生品等周边产品开发,拓展产品线、延展产品链。
【作者:王勇强 单位: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鹤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HBSK2024008)、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科研课题 (2024-SKZD-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