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郑州实践的四重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既体现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又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独特优势,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现代文明形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立足“两个大局”时代背景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努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郑州实践的新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的创新性与可行性,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典范样本和经验支持。
一、中原文明涵养维度:塑造商都文化的价值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深厚文明底蕴的现代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更新的结果。中华文明诞生于中原,中原文明孕育了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利用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中原文明,彰显千年商都文化的独特意蕴和现代价值,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文化自信自强诠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取向。
(一)强化价值引领,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这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多年来,郑州始终秉持明确的价值导向,强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培育,通过实施一系列举措,市民文明素质与城市文明程度均得到显著提升。郑州坚持以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景区、文明行业六个层面为依托,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在各行各业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城市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坚持以人的文明素养的提升促进城市文明的提高,将“育文明人”与“创文明城”相结合,形成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截至目前,郑州已举办上千场次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五百余场次,以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城市文明水平迈上新高度。此外,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路径、新模式,以“社区党建+志愿服务”为引领,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一大批郑州好市民、学雷锋标兵等先进典型。同时,通过树立“中国好人”、各级道德模范等榜样力量,传递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郑州连续三年涌现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充分展示了郑州人民崇德向善、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为全社会树立了文明标杆。
(二)坚定文化自信,“全国重地”地位更加彰显
文化是城市的气质和灵魂,涵养文化底蕴,塑造人文精神,能够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支撑城市发展动能,提升城市竞争力。经过长期实践与探索,郑州逐步形成了以“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为依托,聚焦“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建设的战略发展方针。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郑州坚定文化自信,汲取文化力量,塑造城市品牌,加速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作为“全国重地”的文化地位。“四地一重地”的战略构想是基于实际考量,立足郑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确立的。“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以“黄帝故里和姓氏文化”为关键,探究人类文化起源,解决文化传承的难题。“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以“四圣”为关键,探究地域文化特色,明确城市的文化定位。“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以“中华文明主题乐园”为关键,探究文化创新路径,应对文化“双创”的挑战。“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以“嵩阳书院”为关键,探究传统文化根基,解决历史挖掘的问题。自“四地一重地”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黄帝故里文化龙头地位显著提升,中华姓氏古镇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嵩山朝圣品牌建设广受欢迎,早期中国遗址的保护与提升成效显著。此外,郑州还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措并举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郑州探索、河南首创、中国模式”的文旅品牌已经走向世界,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一环。河南卫视近年来的文化节目持续“出圈”“出彩”,以大胆创新的方式重新演绎传统文化,不拘一格、跨界融合、创意表达,打造众多极具中国历史之美、中华文明之美的文化精品。从2021年《唐宫夜宴》“破壁出圈”开始,到《洛神水赋》,再到《元宵奇妙夜》等等,河南卫视的原创性文化节目系列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持续关注和深度喜爱,涵养出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二、发展战略实践维度: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郑州实践的现实基础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也是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活跃的动力,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郑州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谋划未来产业,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全面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一)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是国家经济转型与升级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对集聚新的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州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坚定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通过引进众多大院大所,建设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加速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多家大院大所在郑州落地,围绕主导产业所需创新资源,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一系列举措既提升了科研基础能力,又吸引了大量高水平人才团队和创新资源,为城市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郑州还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助力科技创新突围。作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创新高地,郑州始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产业集聚等多种方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产业链建设,统筹推进20条重点产业链,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突出的现代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数字创意及相关服务业等三大新兴产业,并前瞻性布局量子信息、氢能与新型储能、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推动郑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集聚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助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提升郑州的核心竞争力,巩固郑州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二)优化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构建优势互补、实现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的必由之路。这一战略导向不仅关乎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更新,更是推动各地区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省会城市,郑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持续优化经济布局,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郑州锚定推动郑州都市圈跻身全国第一梯队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致力打造以紧密型都市圈为核心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使郑州区域经济布局迈向新的高度。郑州采取多维度立体化布局的优化策略,构建区域协作联动的发展格局:一方面,将开封、洛阳等八座城市纳入都市圈范畴,郑州都市圈从“1+4”扩容到“1+8”,极大地拓宽了郑州城市发展空间。深化与周边城市的合作联动,通过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等都市圈建设项目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精心构建“一核一副一带多点”空间格局,即以郑州为核心,以洛阳为副中心,以沿黄生态示范带为连接纽带,以多个节点城市为支撑,共同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形成以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布局。另一方面,聚焦提升城市首位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构建城乡协同发展良好格局,为城市功能的延伸奠定坚实基础,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力。同时,致力于产业高端化、前沿化发展,特别在新兴产业上力求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维度:汇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强劲动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郑州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改革主动,通过全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建立国家开放新高地,构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促进郑州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聚焦问题难点,营商环境建设成效明显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地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优良的营商环境不仅能够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还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技术和人才,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优化营商环境作出新部署、新要求,明确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重点任务。营商环境的构造主体是政府,郑州市近年来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深入探索和实践,旨在构建一个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数字化于一体的新型营商环境,特别是注重数字技术的应用与赋能,不断完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治理效能。通过积极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以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为核心,对政务服务流程进行全面优化与再造。通过建立“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基础清单,以及拓展“一网通办”和“跨省通办”业务范围,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线上办理和跨区域办理,极大地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便利度。同时,郑州还致力于规范市场环境,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秩序。通过清理隐性门槛和壁垒,保障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合法经营活动,为各类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法治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郑州通过规范司法程序、提升法院办案质效、加强市场监管和信用信息建设等措施,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此外,还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实现监管部门的全覆盖和市场秩序的规范有序。
(二)扩大对外开放,国际经贸合作不断增强
拓展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经贸合作不仅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策略。郑州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开放大局,持续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合力。明确城市未来发展战略定位,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立健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以制度创新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开放。全力打造制度型开放示范区,通过强化自贸区示范作用,形成高质量的制度创新成果,稳步提升招商质效,更大力度吸引外资企业入驻,有效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在国际经贸合作方面,积极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以自贸区建设为核心,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国家战略实施平台,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强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联动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同时,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和优质资源,推动本地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国际化进程,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四、人民城市建设维度:绘就民生幸福与人居和谐的美好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和治理的指导思想。郑州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彰显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以创新城市更新可持续实施模式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深入推进城市绿色转型发展,营造人居和谐、文明智慧的城市环境,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一)抓实城市更新,城市发展能级持续提升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加速推进城市更新进程,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途径。郑州积极回应国家关于城市更新的战略策略,将其作为优化城市发展规划、提升居民生活福祉的关键战略支撑点。在建立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的实践中,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举措不仅有效激活郑州老旧工业区和低效用地的潜在价值,还显著推动城市发展能级的跃升。二砂文创园与芝麻街1958双创园等项目的创新改造,成功地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创新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的典范,实现历史记忆与现代发展的和谐对接。在城市运行安全方面,积极推进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应急反应水平。通过打造“轨道+公交+慢行”相结合的绿色交通系统,以及“郑好办”政务服务平台,有效优化城市路网结构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显著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与居民生活便捷度,城市各项功能模块实现智能化升级,同时也使城市管理更加透明、公开。此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大对老旧公园的改造力度,并新建一系列公园绿地与生态廊道,显著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营造出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这些举措共同促成郑州市城市发展能级的全面提升,实现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优化”的深刻转型。
(二)践行“双碳”目标,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发展
在推进城市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郑州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理念,并将践行“双碳”目标作为实现本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从生态环境治理到能源结构优化,从城市能级更新到生活方式变革,郑州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转型路径。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郑州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应用黄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绿色技术实现生态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循环利用,有效控制黄河沿岸的水土流失问题。同时,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构建便捷的绿色出行网络,为减缓城市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做出重要贡献。郑州积极推进“公园城市”建设,通过提升绿化覆盖率和优化公园网络,打造“山入城、水润城、绿荫城”的绿色空间格局。依托“绿心、绿肺、绿脉、绿环、绿轴”的“五绿工程”,实施世纪公园、人民公园等多个生态项目,大大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与普及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补充,也是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环节。郑州注重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参与感,在学校和社区广泛开展绿色教育活动,鼓励市民选择低碳出行、减少能源浪费,并参与社区绿化等日常环保行为。此外,加强与其他城市在低碳技术和绿色发展经验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国城市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作者:王湘云,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24JD710023)和2024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基本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