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部地区优势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志,要求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部地区崛起,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国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部地区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不仅需要中部地区各省市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地特点的发展战略,还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一)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协同推进中部地区发展
在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中部地区扮演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角色。中部地区不仅是连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桥梁,也是连接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和北方资源富集地区的纽带。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不仅体现在其是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集散地,更体现在其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重要作用。中部地区发展对于平衡全国经济布局、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将有助于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同时,中部地区也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关键区域,其发展成效直接影响这些战略的实施效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为中部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的现象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待解决。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是要在质的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而非单纯追求规模和速度。在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中部地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独特作用和战略价值,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发展,提高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竞争力。这一举措也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的人口、地理与经济比较优势,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将中部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强劲的发展动力、巨大的发展潜能进一步与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结合起来,避免政府与企业的“内卷式”竞争。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它贯穿各个领域,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为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指示,珞珈数智智库于2024年发布高质量发展综合活力指数。该指数的理论框架是一个系统性评估体系,它综合经营主体活力、需求活力、涵养活力、平台活力等多个维度的指标,力求全面衡量和反映省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的发展质量和活力,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和评估地区发展质量的测度工具。高质量发展综合活力指数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经营主体活力的提升,一是需要能够支撑“科技、教育、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发展的平台性资源支持,二是需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涵养培育,三是需要发挥“不断满足人民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的市场牵引作用。
该指数还指出,我国高质量发展形成四个梯队的发展格局。其中,以河南省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省份在整体高质量发展格局中位于第二梯队,河南省在中部地区省份中表现较为突出。从不同省市地区高质量发展活力看,江苏的三个一级指标呈现均衡发展态势,上海、北京、天津、河南、广东等地倾向于依靠平台的基础资源支撑;浙江、海南等地则受到营商环境的较大影响;辽宁、新疆等地与前两者相比,更依赖于需求活力带来的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其余省份虽发展态势均衡,但仍需寻找优势动能,上述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中的不同导向。
(二)守正创新、先立后破,提高经营主体活力
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好提升质量与做大总量的关系,提高经营主体活力。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高质量发展不仅仅要求GDP量的增高,更需要社会全方位质的提升。2024年珞珈数智智库高质量发展综合活力指数指出,经营主体质量可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所测度的经营主体活力指数进行反映。利用工商注册登记数据库、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开数据、地方政府官网统计公报数据、权威社会机构统计数据库和国家统计年鉴,可从“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和“创新的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洞察全国城市经营主体的状况。
经营主体活力指数数据表明,中部地区发展潜力足,与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差距仍然较大。具体来看,以武汉、郑州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和二线副中心城市为第二梯队赶超壮大型,北京、上海以明显优势领先于其他城市,深圳、杭州等城市为第一梯队全面领先型,贵阳等城市为发展壮大型,而蓄势待发型的城市遍布全国各地。在以专利技术为核心指标的经营主体创新活力板块,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湖南省、浙江省得分居于第一阶梯;上海市、天津市和山东省等地得分位处第二阶梯;湖北、河南、陕西、安徽、四川等省份指数取值绝大多数居于第三阶梯,创新活力适中;其余省份的创新活力指数居于第四梯队,中部地区发展潜力较强。从全国地级市得分情况看,广东多个城市如深圳、佛山、广州等,以及武汉、苏州、杭州等为全面领先型;以郑州、长沙、绍兴、珠海为代表的中部省会城市和东南沿海二、三线城市构成了赶超壮大型。从量的合理增长层面看,雄安新区、广州、成都、深圳等地为全面领先型;青岛、济南、郑州、西安等城市为赶超壮大型,洛阳、周口、宿迁、徐州等中部和东部城市为发展成长型,蓄势突破型主要在拉萨、乌鲁木齐、昆明等西部偏远地区。然而从质的有效提升层面看,中部地区仍有待发展,中部地区城市与北上广地区城市差异仍然较大,主体活力优势仍依赖于量的提升而非质的增长。
经营主体活力指数数据指出,地区间经营主体活力差距仍然巨大,主要包括“东中西部差距”和“省内差距”。尽管北京市在“质的有效提升”指标上表现出色,但其他省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质量提高仍有较大空间,因此促进中部地区协调发展与提高地区内企业发展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中部地区各省持续推进创新开放协同发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截至2024年9月,中部地区科研机构数量增至5.43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3.03万家,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数量达5.05万家,智能制造企业增至0.73万家。中部地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培育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任务书、路线图。河南省加快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目前已有3家省实验室、10家省重点实验室、8家中试基地、7家创新联合体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中部地区要坚持以创新为核心,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中部地区各省要坚持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以产业为载体,发挥自身的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围绕人工智能、未来能源、生命科学、前沿材料等领域,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技术,锻造更多“国之重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系统集成、协同配合,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有为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营商环境代表一个地方的“软环境”,强调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曾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从四个方面优化营商环境,分别是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市场化改革,尊重国际营商惯例,深化“放管服”改革,下设优化营商环境专题组,同相关部门建设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可比性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此后,国务院颁布首部营商环境相关法律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上升为法律法规,从制度方面为其提供保障,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强调营商环境的重要性。2024年珞珈数智智库高质量发展综合活力指数中的营商环境活力板块,依据“国际可比、对标世行、中国特色”的评价原则,由国家规划纲要提出的营商环境建设的四个方面——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组成。
营商环境活力指数表明,中部地区营商环境活力位于全国中上游,但仍与南方地区一线城市存在差距。整体来看,广州、北京、深圳、上海、宁波5个城市在2022年全国营商环境排名中位列前五,营商环境水平遥遥领先。其余依次是青岛、济南、郑州、潍坊、重庆、福州、厦门、武汉、南京和杭州。在全国排名前十五的城市中,除上海、北京和重庆外,山东省有3个城市入围,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均有2个城市入围,河南省、湖北省和江苏省各有1个城市入围。其中,以南方城市居多,多数城市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水平发达的地区,有9个城市属于沿海城市,分别是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宁波、青岛、潍坊、福州和厦门。由此可见,不同区域之间营商环境差距较大,南方和沿海城市在营商环境发展中有明显优势,中部地区仍需释放发展动能。
从营商环境建设的四个方面来看,中部地区在政务、法治方面更具优势,其中河南省表现突出。具体来看,市场环境方面,深圳、广州、北京、上海4个一线城市位列前四,市场活力遥遥领先,此外依次是杭州、厦门、南京、郑州、重庆、宁波、武汉等城市,市场环境得分较高。政务环境方面,中部地区郑州、武汉排名全国前列;法治环境方面,宁波、北京、广州、上海4个城市处于前列,中部地区郑州表现较好。人文环境方面,大部分地级市得分均较高,其中厦门、深圳、南京处于领先水平。各省份内部可以将省会城市等作为对标对象,借鉴相关措施推进营商环境提升。城市间也应形成互动学习机制,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推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以河南省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省份加快系统集成,推进有为政府建设。河南省政府部门积极聚焦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强化“问题清单+高位调度+督查整改”,建立面向各类信用主体、覆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的推进机制,信用平台网站建设及信息归集共享、信用监管及联合奖惩应用、信用支撑中小微企业融资等经验探索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两个试点省份之一,坚持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提供体制机制保证。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进一步维护市场公平,促进竞争活力。政府可以适当调整借贷利息,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融资,激励创新创业,加大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严格规范专利和知识产权相关问题,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体系,促进更多商标注册和企业创业,还要完善市场公共服务建设,在电力、土地、水、网络、交通等公共资源方面提供合理供给并维持成本稳定,合理运用服务型企业等市场中介。与此同时,政府还须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开放包容。政府要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完善跨国贸易制度措施,优化港口运输和配置模式,提高口岸全流程电子化程度,加强进出口商品的质量管理,促进外资企业数量和外资贸易额度共同提升,还要完善信用监督制度,积极倡导诚信文化,推进商业协会行业信用建设工作,以信用为基础对企业分级分类并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
(四)培育活力、优化结构,搭建更具活力的平台载体
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服务有效市场,提高平台基础资源活力。地区平台基础资源反映了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公共服务条件等,是地区因地制宜、先立后破的依据。2024年珞珈数智智库高质量发展综合活力指数从城市活力和公共服务可及性两个方面来反映平台载体活力,其中城市活力指数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土地利用数据库为基础,从空间形态、生活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四个维度用面积统计的方法构建指标;公共服务可及性指数利用高德地图空间站点基础数据库,同样从空间维度测度了我国基本教育服务和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发展程度。
平台活力载体指数指出,中部地区公共服务能力较强,教育相较于医疗服务表现更为协调。从全国省级层面来看,平台活力指数中部地区表现亮眼,其中河南省位居全国第五。具体而言,城市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指数在省级层面存在较为显著的地区分异特征,整体呈现指数由内陆向沿海递增的趋势,其中东部沿海省份以及河南省、重庆市等地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指数表现优异,有着巨大的领先优势,而以吉林省和辽宁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省份,以及以湖北省和四川省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省份则处于第三阶梯,内蒙古自治区、海南省、云南省、四川省和黑龙江省,以及西北地区省份则处于第四阶梯,城市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医疗卫生服务相比,城市基本教育服务可及性也呈现指数由内陆向沿海递增的趋势,但各个阶梯内的省份分布则更为均匀,长江下游地区、珠江流域,华北平原地区所在省份城市和重庆市基本教育服务可及性水平表现优异,占据了城市基本教育服务可及性指数的第二阶梯,其中中部地区河南省表现突出。
从城市活力角度来看,中部地区发展资源禀赋丰厚,涵养活力较为全面。平台载体活力指数的城市活力板块构建了一个包含城市空间形态活力、生活设施能力、生态环境活力、行为活动能力、社会经济活力的城市活力理论框架,以分别反映城市活力的各个维度。数据表明,城市活力指数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地区分异特征,从省级行政区的角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中南部地区的省份城市活力指数表现较为优秀,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从城市活力指数表现较好的排名前二十的省份来看,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领先其他省份较多,这可能与其他省份城市间发展不均衡有关,中部地区省份平均城市活力指数普遍处在中上水平,具有丰厚的发展资源禀赋,其中河南省在生活设施活力领域表现突出。
中部地区需要进一步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提高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保持地区强劲活力,以有为政府推动有效市场发展。中部地区各省要发挥自身的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实现已有资源与服务结构优化,培育活力,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对于尚处于第三、第四梯队的地区,可向与其相似度较高的省内头部城市进行交流借鉴,促进跨地域协同进步,稳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区域内中心城市应继续提高城市活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非中心城市应通过特色产业和差异化发展来提升自身活力。中心城市应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提升经济、文化和科技创新活力,提高中心城市在全国或全球的竞争力。非中心城市则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通过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实现差异化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五)扩大需求、提振消费,挖掘更具潜能的新型消费
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促进供给与需求匹配,挖掘新消费活力。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需要全面促进消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考虑到数智时代数字消费的引领性,2024年珞珈数智智库高质量发展综合活力指数基于移动用户行为监测数据,对1000+常用手机应用程序(APP)进行了统计监测,将数字健康、数字金融、数字消费作为反映数字需求活力的关键指标。
数字需求活力指数表明,中部地区需求活力较强,在数字健康与数字金融领域发展空间较大。整体来看,上海市数字需求得分断层第一,中部地区河南省与湖南省表现优异,其中河南省位列全国第六。从全国省级数字健康活力指数取值分布情况来看,上海市、天津市、江苏省、江西省和北京市位列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则涵盖了辽宁省、福建省、山西省、湖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和山东省,其余省份和自治区数字健康得分处于第三和第四梯队,反映了不同地区在数字健康领域的相对发展水平,中部地区省份在数字健康领域仍需加强。从全国省级数字金融活力指数取值分布情况来看,上海市、江苏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山东省处于第一梯队;海南省、辽宁省、河南省、河北省、湖南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位处第二梯队;其他省份分别位于第三、第四梯队,中部地区河南省和湖南省表现较为突出。
从数字消费角度来看,中部地区数字消费潜力巨大,发展优势较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数字消费。随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数字消费将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需求活力中的数字消费活力板块通过综合消费活力、垂直消费活力、消费支持活力三个分板块,评估各地区数字消费发展状况与发展潜力。数据显示,2023年绝大多数中部地区省份均处于平均值以上,其中河南省为第一梯队内唯一的中部地区省份,具体而言河南省在电商等新兴消费领域发展强劲,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迸发了大量的数字消费活力。
中部地区需要进一步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以需求牵引供给,用供给反哺需求。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首位,体现的正是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高效统筹,是对经济规律的深刻运用。近年来,“两重”“两新”政策持续发力,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拉动投资增长。中部地区要持续挖掘需求优势,把握人民需求特色,着力发展数字消费,扩大内需。为了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数字消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数字消费环境,例如优化物流和通信网络,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数字消费合作,完善线上平台消费者权益保障政策,加强数字消费市场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消费者对数字消费的信心。对于数字消费相关的企业,给予优惠补贴,推广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鼓励创新发展与数字化转型。
中部地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格局,对于平衡区域发展、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均衡增长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紧抓关键环节完成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加强政策支持和优化监管服务、持续用力推进风险处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这些政策举措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必将更好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中部地区在未来能够持续吸引更多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同时为国家推进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支撑。
(作者:黄敏学 雷涵,分别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博连读生)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