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并重,上好思政课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纲要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理阐释。
在政策给力、保障充分、“热度”十足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也值得重点关注。思政教师需要在海量资源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返璞归真,回归课程的本质——如何讲好道理。
讲理的关键在于“亲密”。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专业知识只是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上限”。笔者在工作中总结了一套“师生关系度”量表,来评测课程获得学生认可的概率。第一档为入门——课堂关系,教室里有师生互动;第二档为及格——电话关系,互相留过手机号码;第三档为中等——微信关系,有好友朋友圈社交;第四档为良好——鼠标关系,兴趣爱好一致共通;第五档为优秀——键盘关系,观点感受能够同频。
思政课是“讲道理”的课,面对的挑战更多,先通情能更好达理。教学,特别是思政课教学,是在说理,大家对改变认知容易有天然的抵触情绪,这项工作很像是登山。一方面,我们要自身先完成这个艰辛的攀爬过程,要悟原理、找道理、通情理、明事理、寻哲理;另一方面,自己爬上去并不等于工作结束,思政教师应该是一名登山向导,要助力学生向前走、向上走才行。
好向导要准备登山逻辑路线图。登山地图要逻辑清晰,示意明了,能帮助学生理清全貌、抓住关键。它可以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框架,也可以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归感性”的模式。路线图难易必须适中。
好向导要提供登山记忆受力点。学习的受力点是记忆,这要求材料的组织者善于拆解、拼搭、组合、凝练,就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几句简单的口诀,精准地击中痛点,及时地提供支持,让有价值的东西变得更友好、更易用、更容易留存,才能让受众在感受到难度时愿意坚持。
好向导要规划登山金句观景台。人人都有进步的愿望,同时也有分享的社交需求。金句像是登山中的打卡点、观景台。“新质生产力”“ChinaTravel”(中国游)、“我的阿勒泰”——热词不单能让学生迅速抓住关键,还能成为他们展示自己的一面高质量“背景板”,由此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可能就会转变,从可有可无变成收藏点赞。
好向导要建设登山情绪加油站。信息接收方本来就是容易疲劳的,特别是在需要阐释的内容相对比较难的时候,讲述太“平”是抓不住人的,找到合适案例,在说理和案例中穿插情绪加油打气、及时助力,才能帮助受众“走完全程”。
好向导要设计登山观光升降梯。把一个道理讲清,是个需要反复升维和降维的过程。升维的方向是总结凝练,是从个别到一般,从服务一时一地少数人的方法,变成多人多地多时间可用的普遍性方案;降维的方向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高大上的理论到生动鲜活的实践。要让一段攀登的旅程不止有高度,还能有深度和广度,需要通过案例打造观光升降梯,从上往下看、从下往上看、从前往后看、从后往前看、从内往外看、从外往内看,让受众能从更多的角度、维度、高度去观察和思考。这不但能够丰富攀登旅程的趣味性,也能把道理讲得更透彻,让攀登者觉得自己的付出更值得。
一堂好课需要情绪,否则会陷入车厢货物阵容很“豪华”,但却没有列车牵引部分,无法启动的尴尬;但又不能只有情绪,掉进用爱“发电”,用鸡汤“治病”,用段子“提神”的低质单循环。只有把时代情绪凝结为时代精神,让时代精神转换为担当责任,才能“赢得”对象,而非简单“迎合”流量。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思政课不止是在课堂上讲,不仅只由思政教师来教。“大思政课”要做的,不仅是“资源供应方”,更应是“方案落地商”,是调动各方力量,帮助受众登上一座座“山”,搭起一座座“桥”,去完成从“知道”到“做到”的飞跃。思政教学群体的工作,或许就是在修路搭桥的种种场景中克服各种难题,通过讲理帮助大家理清思路,通过动情助力受众振奋精神,通过增智为解决问题提供路径。
(作者:岳松,系山东理工大学思政课教师、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