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基层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科学阐释了新时代为什么要推进、怎样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2023年10月出版的《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一书,分7个专题,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216段,系统总结为五个核心要义。
(一)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长久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始终关注基层治理的成效,强调“基层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被“历史周期律”紧紧掐住喉咙,用尽天下财力,穷尽改革方式,也难以跳出,一条重要的原因是封建王朝对基层治理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农民的土地、生存、自由等需求无力回应。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各个阶段,始终高度重视基层,重视人民,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拥护和全面支持。一是基层是我们党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凝聚群众的第一线,是党长期执政的坚实力量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讲道,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基层群众工作,始终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始终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夯实基层治理的根基。二是基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突出矛盾问题的汇集地,基层治理是彰显为民服务意识,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的最直接、最及时的平台。基层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这个重任就落在了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三是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治理,强调县一级工作做好了,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就有了坚实基础。2014年在河南兰考调研期间,提出了县域发展的“三个起来”。此外,要坚持以街镇、村居为重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政策落地,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镇发展“三个结合”。
(二)基层治理的价值性: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调研期间,强调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对农村而言,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城市而言,重点解决十二个字,即“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二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抓重点人群,抓紧迫需要,抓实在利益,抓持久保障,抓组织基础,逐步建立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三要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城乡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指出要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推进公共服务供给精细化,及时对接群众需求,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三)基层治理的目标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个目标的实现,一是要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持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践,践行“四议两公开”“一征二议三公开”等协商工作法,提升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二是要不断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乡镇(街道)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要优化整合乡镇(街道)党政机构和事业站所,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切实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此外,要继续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形成基层干事创业的良好政策导向和制度环境。三是要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基层社区事务繁杂,单靠政府是干不了也干不好的,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把基层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四)基层治理的保障性: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要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基层治理是一门科学,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需要治理协同。其中,系统治理强调“软硬兼施”,既要开展专项打击整治,又要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治理强调“法治培育”,重视法律宣传,同时也注重村规民约的软约束;综合治理强调“综合施策”,构建公共安全防控体系,积极应用新技术,推广维护安全的好经验;源头治理强调“未雨绸缪”,注重矛盾问题早排查、早化解,以防为先,标本兼治。二是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化即动员全社会力量一起参与基层治理;法治化即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治理难题,智能化即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基层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专业化即培养具有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的干部去基层工作。三是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自治是前提,要丰富基层民主协商的实现形式,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法治是保障,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德治是基础,挖掘道德规范、强化道德教化,提升农村文明建设。四是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治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不能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主题的“枫桥经验”就是一个好方法、好机制,它坚持党的领导、贯彻群众路线、秉持源头治理、引领多元共治、规范技术治理、借鉴优秀文化,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中国名片。
(五)基层治理的方向性: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贯通这“最后一公里”?一是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此外,还要下大力气,坚决同困扰基层干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斗争,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氛围。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甚至瘫痪,一些党组织形同虚设,必须加以整顿,否则基层治理就可能出现“断头路”。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各类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战斗堡垒。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还要注重从“两新企业”“流动工作者”中发展党员,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三是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基层干部队伍。基层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要把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抓实抓好,要关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成长条件,保障他们的合理待遇,帮助他们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基层治理的各项能力,使其成长为能挑重担、可堪重任的基层干部。
【作者:孙强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讲师 本文系作者主持2024年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党群关系视角下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研究》(24BDJ0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