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现状、危害和治理对策——以河南省焦作市农村为例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1-27 09:2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通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随着《决定》的贯彻落实,我国新一轮农业人口市民化即将来临。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和定居,导致很多农村出现“人走房空”现象,继而又逐渐演化为人口、住宅、产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空心化。为了解农村“空心化”真实状况,探求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有效路径,焦作市委党校调研组先后到焦作市各县(市)区9个乡镇27个农村进行了多次调研,收集到大量材料和数据,调研组对相关资料进行了科学分析,并通过归纳、提炼、总结等,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治理农村“空心化”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现状

(一)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近年来,焦作市农村发展成效显著、有目共睹,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部分人甚至举家搬迁至城市定居,导致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不断加剧。实地调查的542户村民中,有外出务工的399户,占比73.6%;参与问卷调查的15—59岁男性青壮年中,外出务工人数为15466人,占比53.52%,留守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农村人口结构明显失衡,人口“空心化”不断加剧。    

(二)农村住宅“空心化”现象。据调查,当前农村住宅“空心化”现象比较常见,许多房子除逢年过节有人回来住几天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有的是因为房主短时间外出务工经商,时常往返于城市、农村两地之间造成的短期闲置;有的是因为房主放弃了农村生活,在城市购房定居后造成的长期闲置;还有的是因为房主在新位置修建新房后,依然保留原有旧房造成的。调查的542户村民中,有常年闲置房屋的占17.35%,短期闲置的更多。    

(三)农村产业“空心化”现象。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受体力等限制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导致部分农村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一是部分耕地撂荒,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调查的542户中,自己耕种的占67.1%,承包给别人的占27.2%,撂荒的占2.5%。个别农户因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家里劳动力缺乏,耕地广种薄收甚至撂荒,利用效率很低,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农村商贸体系发展受到较大影响。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大量用于吃、穿、用、住、行的消费性资金也随之流向城市,农村商贸体系受到较大影响,一些农村集市呈现较大程度的萎缩。   

(四)农村文化“空心化”现象。农村空心化,既有人口、住宅和产业的“空心化”,也有文化的“空心化”。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继承人的农村青年大量外出求学或务工,导致他们对家乡的传统风俗文化倍感陌生,缺少日积月累的熏陶,也就难以接下代代相传的光荣任务,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受到了巨大冲击。比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剧种“怀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龙舞”、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耍老虎”等传统文化习俗,曾在焦作地区(古怀庆府)广泛流传,近些年因许多青壮年农民长期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年老力衰,各类传统文化习俗无人主理、少有参与,长此以往,就会持续加剧乡村文化的“空心化”现象。

(五)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空心化”现象。人口大量外流会产生许多衍生问题,不仅会造成公共设施的闲置,还会加剧农村公共设施维护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难度。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人口密度和规模不断下降,公共服务设施(如高层级的商场、学校、医院、养老、交通等)就会因为“分散不经济”而难以提供,因撤点并校导致的部分农村幼儿园、中小学荒废化就是这样。撤点并校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人口下降、就学儿童数量减少,导致部分农村中小学生源不足,只能实行更大范围的撤点并校办学。撤点并校不仅空置了原先的幼儿园、中小学校舍,还增加了通勤距离和留守青少年的上学困难。

二、农村“空心化”问题带来的危害和挑战

(一) 人口“空心化”导致农村各项建设主体力量薄弱。多年来我国城乡差距明显,城市里多样的就业机会、优厚的待遇、优质的公共服务等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 “弃农从工”,进城寻求发展,而妇女、儿童和老人多留守农村,这就导致农村各项建设的主体力量变得非常薄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如果没有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爱农村的建设主体,必将会制约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 耕地撂荒现象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粮食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收益低,导致许多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弃耕外出务工,将农业生产当成了副业,加之农村留守人员劳动能力不高,特别是农忙时候,留守人员的体力和效率都不足以应付抢收抢种等情况,以及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还不太充分,就导致了一些农田撂荒现象的出现。在耕地“显性撂荒”的同时,“隐性撂荒”也需引起我们的关注。“隐性撂荒”是相对“显性撂荒”而言的,有的农民一年只种植一季粮食,剩余时间土地撂荒;有的农民可能一直耕种,但不是精耕细作而是粗放管理,广种薄收,对他们来说,相比费时费力的整年农业生产收入,还不如外出务工几个月收入高。耕地撂荒就会导致耕种面积减少,耕种面积减少又直接影响着粮食产量,这就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三)住宅“空心化”严重浪费和破坏农村土地资源。农村住宅“空心化”,究其原因在于,首先,部分基层政府对宅基地的使用政策宣传不深入、不到位。其次,部分基层干部法治意识不强,有时候碍于情面等原因,不按规定审批宅基地,未能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部分农民建新房不拆旧房,占新宅基地不退老宅基地,存在批少占多、未批先建现象。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着大量的空闲宅基地,这就形成了内空外延、无序扩张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相比于部分农田的暂时撂荒,这种内空外延、无序扩张的“空心村”现象更为严重,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会造成农田的永久性破坏。  

(四)农村“空心化”造成人才、资金外流,导致二、三产业发展乏力。 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特别是一些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人才外出经商甚至定居,留守人员受体力、智力和财力等的限制,不仅农业生产受到影响,还会导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乏力。比如,所调查农村有工矿企业的仅占65.7%,与过去相比,乡村企业不仅数量减少,而且部分企业效益也不好,究其原因,有的是受近些年中美贸易战和疫情后遗症等大环境影响,有的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缺乏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所致。再如: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大量用于吃、穿、用、住、行的消费性资金也随之流向城市,外出务工农民常年不在村内生活,留守人员数量减少,而且多是老弱妇孺,消费能力不高,再加上受传统观念影响,消费更偏重于投资建房,生产性投资不足,投入市场流动的资金偏少,导致农村商贸体系受到较大影响,一些农村集市呈现较大程度的萎缩,部分村民需要到城镇才能买到所需用品。      

(五)农村“空心化”对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带来新的挑战。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领导着农村的各种组织及工作,但是随着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许多困境,对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带来新的挑战。首先,农村“空心化”不利于基层党组织及时增添新鲜血液。大量青壮年在外务工,这些人与农村党组织沟通交流较少,党组织无法及时发现和培养其中的优秀分子,并将其吸收进党组织。其次,大量农村人口在外务工、经商,这些人与农村基层党组织沟通交流不方便,这就加大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难度,使得基层党组织在村民中的引领作用受到较大影响,不利于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吸引力  

农村“空心化”的突出表现是人口流失,而在造成人口流失的多重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应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吸引力。一是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选准优势产业。不同乡村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蕴含着优势。应按照“小品种、大产业”的思路,既要强调特色,又要突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二是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引进人才或技术,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经济实体和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代耕代种、生产托管、联种联收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合作社或农户开展合作,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让农民在本地就能发家致富,以此增加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吸引力。   

(二)建立健全本地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制度,为人才返乡创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当前,人才流失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留住和吸引人才,成为农村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应在政策制定、环境营造等方面下功夫,为人才返乡创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和完善本地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建议由各级组织部门牵头,有关单位协助配合,多渠道多途径做好本地在外优秀人才资源调查工作,建立和完善本地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二是利用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和人情网络开展动员,充分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作用和“血缘、地缘、业缘”的社会联结功能,动员有乡土情怀、创业意愿的本地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三是进一步细化对人才的支持政策,如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四是成立专门的人才管理机构,优化相应的管理服务措施,为人才返乡创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他们与乡村深度融合,想留下、能留下、留得下。   

(三)加强乡村规划,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和中心镇合理聚集

做好乡村规划是破解农村“空心化”的有效途径。应依据不同类型的“空心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做好村庄规划,采用合并、迁移等模式,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和中心镇合理聚集。一是将乡村规划与小村庄合并有效结合起来。对规模过小、人口流失严重或地理条件恶劣的小村庄,若要全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必然会财力不支,应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对这些没有改造价值的“空心村”和小村庄进行搬迁合并。二是科学规划,引导农民合理集聚。应结合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趋势,精心设点,合理布局,按照集约用地、少占耕地的原则,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和中心镇合理集聚。三是将治理农村“空心化”与农村环境整治、宅基地复垦、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新村户型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兼顾农民实际需要与长远发展,既要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又要优化农村的环境质量,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和中心镇合理聚集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对农民的保障水平,让农民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更有底气。二是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城乡人口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人口均衡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在农村居民向中心村和中心镇合理聚集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比如修建公共道路、提高水电供应质量、增设通信设施,让农村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创造良好的基础。四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包括医疗、教育、文化、网络和商业设施等,特别是农村教育方面,建议通过实施一些激励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五)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政策,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

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需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政策,避免宅基地闲置浪费,还要积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让农民能够获得合理的收益。一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引导,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一户一宅”等相关法规深入人心,取得广大农民的理解与支持,自觉配合“空心村”整治。二是进一步增强乡村干部的法律意识,加强农房建设管理,严格执行 “一户一宅”制度,建新房必须拆旧房,杜绝“只造不住”等宅基地闲置浪费现象。三是对“空心村”的整治除了依靠财政支持外,还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如发动在外成功人士返乡资助“空心村”改造,或利用其他民间资本与村集体共同出资改造“空心村”。例如,让房地产开发商介入“空心村”改造,让开发商承担部分资金,然后将新建农民公寓的部分物业用房或尾房作为其收益,实现互利双赢。四是对保存完整、质量较好的闲置空房,建立健全农村住房出租市场,发展农民住房出租业务,在区位优势明显、条件适宜的地方,还可以借机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充分发挥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如度假、餐饮、民宿、体验、康养、研学等产业,不仅能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还能增加创业、就业机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发家致富。   

(作者:陈长胜,焦作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