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逻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理论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要统一起来,把文艺创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坚持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强民三位一体,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
一、坚持文化惠民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不断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推动文化供给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在顶层设计上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等。在基础投入上,2023年,全国财政文化资金预算安排3933.7亿元,全国已建成公共图书馆3500多个,文化馆和博物馆超1万家,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湖南的“门前十小”、北京的“27院儿”、成都的“留灯书房”,这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超过3.35万个,正成为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在方式方法上,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智能化,单一的阵地服务逐步拓展为流动服务、线上线下服务、“一站式”服务、总分馆制等形式。中华大地上,以“淄博烧烤”“尔滨”为代表的文旅频频“出圈”,各种研学热潮不断,“村BA”“村超”“村晚”持续健康发展,精准助力文旅体育事业推广。在这个过程中,文旅文创产业深度融合,乡村旅游示范村、精品民宿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正在文化建设中登舞台、唱主角、得实惠、奔小康。
二、坚持文化育民
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中国自古就有“礼仪教化”“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历代王朝兴太学、行教化、洽风俗,无不体现了文治关乎国治、文运关乎国运。
一是引领青少年自觉做文化繁荣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必须从娃娃抓起、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段时间以来,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敌对势力,利用科技手段对我国进行各种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暴力、色情、谣言等有害信息,严重腐蚀和毒害了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述了一段自己学习思政课的故事:“我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为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当时宣传焦裕禄的事迹,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立德树人上升到实现社会进步、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高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通过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改革,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通过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引导学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
二是充分发挥文艺反映世情、移风易俗、教化人心的重要功能。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古人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局,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站在人民群众的鲜明立场,把党对文艺工作的认识和实践提升至新高度。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2019年,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2020年,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纲领,是指南,推动中国文艺发生了史诗性的大变革,迎来了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新境界,《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曲、《我和我的祖国》《战狼》《湄公河行动》等作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弘扬了爱国主义,提振了中国精神,增强了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此外,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同样是文化育民的生动实践。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被誉为中国对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然而,一段时间内,在西医文化的强势话语下,中医一度被曲解为“养生之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民健康、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第一次颁布中医药法,第一次以党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印发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第一次制定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第一次发布中医药白皮书,引领中医药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全局性变化。三年抗疫期间,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被授予了“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中医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越来越科学、理性、辩证地看待中医药文化,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坚持文化强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被誉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明德”到“至善”,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强民的远见卓识。放眼中华民族发展史,无论经历多少政权更迭、外族入侵,中国人民始终坚定“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始终秉持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正是这些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熔铸起中华儿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家国情怀。反观西方文明发展历程,国与民的对立始终挥之不去。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曾大言不惭地讲“人民就是一头巨大的野兽”,赤裸裸地表达了对人民的鄙夷轻视之情。1983年,德国学者鲁道夫·哈曼指出,“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在早期工业化阶段是以大部分人民的巨大苦难和悲惨生活为代价取得的,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几乎不存在民主的权力形式”,这是非常符合历史发展事实的。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毫不隐讳地说道:“1776年以前的世界,一个民主国家也没有。”实事求是地讲,即便是在1776年之后,西方国家民众也只是逐步有了形式上的民主权利。从克伦威尔专制到法国大革命,从路易·波拿巴到俾斯麦,对民众的镇压始终没有改变,近代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充满着对民众的人权轻视、政治高压与权利剥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谋划、推动和实现文化繁荣的重要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组织开展多次集中性学习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德向善广植人心;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也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蔚然成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里所说的“实质性进展”,就是指每一个人除了拥有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同样充盈丰沛,没有“单向度的人”或者“低向度的人”;每一个社会群体的才能都能得到很大提升,没有“颓废的群体”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的现代化取得长足进展,人们的文明素养高、法治意识强、精神风貌好,将以更自信的创造、更丰硕的成果,讴歌时代气象,构筑文化高峰,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周海涛,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逻辑研究”(2024ZT048)阶段性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