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说新豫②丨积极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大通道
编者按:拼经济、优环境、抢开局。2月6日,“河南新春第一会”聚焦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如何深挖自身禀赋,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奋勇争先?如何走出一条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河南路径”?融入大市场,擘画新河南,专家来献策!即日起,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市”说新豫》理论专栏,围绕抢抓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新机遇,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讨论,建言献策,今起陆续推出!
今天推出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林永然的《积极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大通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战略要求,提出要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大会强调,要以高效互联互通为基础,构建通达国内、联通国际的现代化交通运输大通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把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大通道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好抓实。
完善流通体系
推动各类要素资源畅通流动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本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其核心在于打破区域市场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我国历史上的漕运发展,还是当代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交通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带来了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都能够有效地打破区域间的市场交流阻碍。这是由于现代流通体系的网络性,能够以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实现商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与交换,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从而构成了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我省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我省骨干流通网络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健全,商品和要素流通环境持续改善,为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也要看到,我省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仍然存在短板弱项,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迫切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一是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必须加快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推进陆运、水运、空运等不同运输方式的协调联动,提升整体流通效率,形成统一高效、互动协同的大市场。二是加快推进流通体系数字化转型。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积极推进现代科技与交通、物流结合,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交通行业的产业化应用。三是加强内外流通体系有效衔接。对内补齐“最后一公里”短板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对外依托“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大力建设布局海外仓等,逐步形成“联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网络,提高流通总体效率。
发挥枢纽作用
提高国内国际市场循环水平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交通区位优势显著。河南通过交通枢纽牵引和区位优势集聚,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积极发挥交通枢纽作用,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塑造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通过交通枢纽连接国内外市场,高效促进内外部市场资源的无缝衔接,加速自身资源禀赋与外部市场需求的融合贯通,从而更好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
近年来,河南已基本建成联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物流通道枢纽,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省会郑州市先后被确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铁路枢纽、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入选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以及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运输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商品要素集散能力不断提升。然而,也要看到,我省枢纽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在要素、产业等方面面临短板制约亟待破解。
具体而言,一是强化枢纽综合服务功能,培育物流、商贸、信息、结算要素聚集平台,提供多元化、质量高、范围广的综合运输服务,提升枢纽内外辐射能力,改善对外贸易条件。二是加快推动交通枢纽与产业发展融合,将交通枢纽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的新增长点,以枢纽建设吸引高附加值、技术密集的中高端产业聚集发展,推动形成多元支撑、高端引领的产业体系。三是强化区域协同,优化省内各枢纽城市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持续巩固提升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积极发挥洛阳、商丘、南阳等国家级综合性交通枢纽作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枢纽城市建设新格局。
强化高效顺畅
着力破除区域交通瓶颈制约
着力破除区域间交通瓶颈制约因素是建立高效顺畅流通网络的重要内容,本质上是重构经济空间运行的基础性条件,其作用机理在于消除要素自由流动的物理障碍,进而推动市场运行从区域分割走向全域整合。打通区域间断头路、促进城乡之间交通设施连接等举措,则能够打破区域间市场壁垒,较大程度上提高市场交易效率,让市场机制得以在更广域空间内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近年来,河南各地聚焦群众出行需求和市场联通需要,纷纷把打通“断头路”作为解决城市发展堵点、难点的重要民生工程,全面打通高速公路省际“断头路”、国省道“断头路”以及市界、县界、乡界农村“断头路”,切实解决公路“通而不连、衔接不畅”的问题,不断完善高效顺畅的流通网络。但也要看到,我省交通设施联通瓶颈制约还依然存在,城乡衔接还有提升空间,跨省航道主要瓶颈和碍航节点还依然突出,亟须加大协同力度,共同破除区域间交通设施瓶颈制约。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高效顺畅的城乡区域流通网络。一是逐步推进各区域流通网络无缝衔接,要以打通“断头路”、基本消除国家公路网省际瓶颈路段为重点,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协调,制定较为统一的省际、市际运输政策和服务标准,杜绝地方保护主义,推动交通物流市场的整合和有效竞争。二是加快推进城乡间交通设施高水平联通,合理规划农村地区交通路网建设,加强流通网络建设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等相关规划有效衔接,统筹整合资源,逐步消除城乡流通水平差异,优化全国大流通网络布局,提高流通体系运行质量和效率。三是重点解决跨省航道主要瓶颈和碍航节点问题,深化与国家有关部委、下游相关省份之间的协调联动,全面发挥内河航运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作用。
发展多式联运
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一体衔接
多式联运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交通运输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内容。发展多式联运,本质上是对运输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统一的标准规则,打破传统运输方式间的割裂状态,构建起无缝衔接的物流运输网络,将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叠加为组合效率,既提高了运输效率,也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措施指引下,我省多式联运实现了快速发展。郑州机场空陆联运“一单制”入选首批交通强国综合运输服务试点项目;郑州航空港高铁多式联运项目全面建成;全省首笔“一单制”数字提单物权化融资业务顺利落地;周口中心港集疏运铁路专用线项目全面开工,“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但也要看到,我省目前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依然不高,在基础设施联通、信息数据互通、标准规则衔接等方面存在堵点卡点,与有效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须进一步打通多式联运全链条。
具体而言,一是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构建“空—公”无缝衔接体系,探索空铁联运新模式。推广“铁海直运”模式,货物内陆通关查验、抵港直装。二是健全多式联运技术标准,推广应用标准化多式联运电子运单,推动公铁联运率先使用标准化运单,扩大国际多式联运单证在贸易中的应用范围。逐步完善多式联运“一单制”标准体系,推动国际班列多式联运规则探索,在行业联盟率先应用推广。三是优化多式联运进出境货物监管,对在海关注册登记或备案的高级认证多式联运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实施便利化措施。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等方面合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