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每个劳动者及其家庭生存的基础,是对劳动者最大的保障。就业是安国之策,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近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部署强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二十四条举措,这是新时代以来首次从中央层面出台的促进就业指导性文件。2024年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思路和举措,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坚持就业优先,是基于我国国情实际的战略选择。就业承载着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关系家庭幸福,也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就业优先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为新征程上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就业优先战略,就是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局势持续稳定。
实现充分就业,是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从“就业更加充分”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再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不同时期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体现了在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量的扩大中促进质的提升,以质的提升带动量的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更高阶段对就业工作的更高要求。从实际效果来看,我国城镇就业规模从2012年的37287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47032万人,增长了26%,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事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成色,事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内容,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然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做好就业工作是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就抓好抓实就业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高质量充分就业,既包括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又要顺应群众就业需求新变化,满足劳动者对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的需求,既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以夯实共同富裕根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的殷切期盼及目标追求,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根本举措,也是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持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将就业优先融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将稳就业与扩大内需、释放市场潜力等相结合,推进经济运行与稳扩就业协同发展。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精准施策、突出重点,瞄准就业增长点、就业需求点和就业关键点,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新兴产业就业创造效应。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支持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银发经济在吸纳就业中大显身手,拓宽生活服务性行业就业空间,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持续促进就业质效提升。
二是强化政策激励功能,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健全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促进机制,努力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强化就业政策与财政、金融、投资、产业以及其他经济社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多推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增强政策的叠加效应,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人力资源禀赋的适配性。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各地各部门应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如提供税收优惠、为研发和创新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提供低息贷款和增强金融支持以解决融资难题等,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权利保障和就业条件保障制度。
三是开展就业精准帮扶,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适度扩大定向就业规模,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制帮扶。健全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建立精准就业服务和监测机制。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的创业培训,增强他们的创业技能,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对创业者进行跟踪帮扶指导,以创业带动就业。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着力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坚决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等重大风险,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有效解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错配问题,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多管齐下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四是发挥社会整体力量,协同推进制度建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一体联动、协同发力、重点突破。根据就业任务目标需要,在扩大需求、改善供给、调控供求等方面,及时给予财政资金、税费减免、创业信贷、调率降准等政策支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各个方面配合联动的运行机制,形成协同合力,聚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用政策引导、培育和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优化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政策协同,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增加市场主体活力和动能,助推新的就业增长点,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结构优化与高质量就业发展协同。利用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政府、企业、工会、基层党组织以及劳动者等多维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实现高质量就业劳动者基本权益的协同保障。
【作者:王琳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发生逻辑与治理效能研究”(项目编号:2022CZZ019) 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