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原治水文化,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中原大地,自古与水结缘。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贾鲁河、隋唐大运河的疏浚,再到红旗渠精神的诞生,治水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原文明的基因之中。这种文化不仅塑造了河南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格,更为新时代河南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新征程上,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原治水文化,对于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奋进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原治水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精神内核
中原治水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的传说,展现了先民们与自然抗争的勇气和智慧;贾鲁河的治理,体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成就;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彰显了中原地区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治水实践,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生产生活问题,更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天下为公”的责任担当。
红旗渠精神是中原治水文化的现代典范。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时十年,在太行山腰凿出一条“人工天河”,创造了人间奇迹。红旗渠精神集中体现了河南人民不畏艰难、团结协作、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是中原治水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中原治水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它启示我们,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面对挑战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发展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这些精神财富对于推动河南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河南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河南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河南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但也要看到,河南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省上下发扬治水文化中蕴含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智慧。
治水文化为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它告诉我们,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坚持改革创新,在破解难题中开辟发展新境界。
三、以治水文化精神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传承治水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建设美丽河南。在实施“四水同治”中,要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要发扬治水文化中的创新精神。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在产业发展中,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在乡村振兴中,要借鉴治水文化中的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在文化强省建设中,要深入挖掘治水文化的时代价值。将治水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红旗渠等治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作一批反映治水文化的文艺精品,讲好新时代河南治水故事。
治水文化是中原文明的瑰宝,是河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治水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河南力量。
(作者:张柏林,河南省社科联学术传播中心副研究员、融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传播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