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索及政策建议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生态经济体系的一体两翼,二者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以经济增长、生态平衡、社会和谐为发展目标,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河南省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部署下,正积极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大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河南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下简称“两化”)发展问题,对于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破解长期以来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悖论,建设美丽河南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的逻辑内涵
产业的生态化按照绿色、低碳、循环的原则要求,淘汰低端落后产业,利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发展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体系。生态产业化是把自然生态资源作为一种资产,通过资本化运作、产业开发、市场经营等方式为市场提供生态服务和产品,推进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
一是“两化”相辅相成。产业生态化依托绿色和高新技术的研发推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全流程生态化转型。生态产业化在生态系统可承载的阈值以内推进生态资源产业化、资本化,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为产业生态化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二是“两化”各有侧重。产业生态化侧重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以绿色技术研发与利用为引擎;生态产业化侧重生态资源产业化和资本化转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综上所述,推进“两化”发展的关键是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转变发展理念,把被动式生态保护转变为主动式绿色创新思维,通过各类资源的循环与高效利用,消除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只有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生态要素的最优组合,进而成为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实现双赢的最优实践手段。
二、河南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资源优势条件
截至2023年底,河南已查明资源储量矿种110种,其中93种已开发利用,为河南建立实力雄厚的能源、贵金属、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产业基地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河南土地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为生态农牧业、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的综合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河南自然景观丰富,森林覆盖率25.47%,有4个世界地质公园、15个国家地质公园、17个省级地质公园、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湿地公园等,这些不但展示了丰富的生态遗迹和自然景观,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推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和发展生态旅游业创造了积极条件。
(二)政策优势条件
河南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出台一系列举措,致力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好碧水、蓝天和净土保卫战。2021年12月《河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印发,提出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2023年7月《河南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台,提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低效产能等“十大行动”。2024年10月《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河南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旨在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河南,同时分别提出2027年和2035年建设目标。以上政策的出台为全面推进“两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三)经济优势条件
统计数据显示,2019—2023年河南地区生产总值总体处于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19—2022年稳居全国GDP总量第五位。从产业结构来看,目前河南已形成了“三二一”发展格局,表明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已处在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总体上看,产业结构呈现第三产业总体趋于增长、第二产业稳定在40%左右并趋于下降、第一产业总体稳定、新兴产业稳步增长,传统产业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速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河南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索及政策建议
(一)宏观层面:以法治化、制度化推进“两化”发展
加强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法规,建立健全严格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完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实施办法,明确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行为的规范、责任的履行和监督的强化,将生态环保作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职位晋升的主要依据。积极开展生态资源资产清查,完善生态资源资产制度体系,严格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严抓源头预防管理,完善企业排污许可制度,健全第三方环境评价工作机制,加强绿色生产、循环生产、低碳生产审核认证及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逐步形成“两化”协同导向意识。积极推进“两化”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配套衔接。加大生态经济领域资金支持,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确保资金投入与生态产业发展规模协调一致,同时积极完善支持“两化”发展的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形成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多元生态补偿工作制度,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交流合作机制,形成“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理念,实现“共保护、共治理、共分享”目标。系统运用法律、制度、经济、行政、媒体等多元监督监管手段,保障生态利益监督和分配公平公正公开,依法依规保证“两化”参与主体的知情权和受益权。
(二)中观层面:以数字化、集群化推进“两化”发展
首先积极发挥数字化的技术支撑作用。数字经济是当前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两大方向。其中,数字经济生态化把数据转化为生产要素本身,以技术创新和突破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数字化则侧重将数字技术运用到生态资源开发和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生态产业经营管理。当前数字资本垄断产生信息不畅问题,而数字化驱动能有效破除信息不对称,进而促进“双化”共同发展。同时应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全省生态产业管理信息平台和共建共享大数据管理中心,实现“两化”信息的全系统、全过程和全覆盖,不但为“两化”协同发展、生态共享提供技术支持,而且对于建立整合监督与协调为一体的多维度“两化”发展机制打下坚实的数字平台基础。其次是发挥集群化的载体作用。循环是产业生态化的主要原则,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化的科学路径,因此应以加大循环经济集群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循环经济园区。政府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提升企业进入循环经济园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绿色技术研发投入、融资、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循环经济园区产业发展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切实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履行社会责任意识,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的生态化改造,形成“两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微观层面:以全民化、多元化推进“两化”发展
积极利用全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生态文明观宣传,提升全民生态保护意识,践行绿色低碳消费行为方式。俭以养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增强民众节约意识,学习宣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让广大民众形成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和节约能源资源的行动者。加大政府绿色产品采购力度,推进大中型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倡全民绿色低碳出行。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现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全覆盖。完善绿色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标准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机制,深入挖掘生态价值和文化底蕴,扩大宣传渠道打造生态品牌。完善多元共治、共享的“两化”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企业和民众为一体的多元协同体系。积极发挥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推行生态文化建设,践行生态化生产的社会责任意识,构建生态型企业。积极发挥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在“两化”发展中的关键主体作用,政府部门应畅通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完善服务体系,使广大民众和社会组织充分行使监督权和知情权。因此,只有全体民众和社会多元主体生态意识共同提升,并参与到“两化”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才能长久地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实现有机统一和共同提升。
【作者:郑应友、朱永生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本文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2024JC0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