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0科创走廊建设的典型经验与启示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2-11 10:24

G60科创走廊起源松江,是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区。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与推进,G60科创走廊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了解当前G60科创走廊的推进成效,对于我省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政策启示。

一、强化顶层设计, 明确方向保障

一是抢抓战略机遇,打造优势高地。以松江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的科创走廊从萌发到成熟,始终坚持贯彻中央指示,建设科创中心。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的指示,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松江率先提出建设科创走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完善,从国家部委到上海市委,再到松江区,从科创走廊1.0向2.0不断迈进和完善。通过战略目标明确,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了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的目标和要求。

二是保持创新底色,培育新质生产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始终围绕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动区域内产业向“专精特新”和“高精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并已成为全国研发投入的高地之一。G60科创走廊所涉及的九城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3.77%(全国平均2.54%)。持续高投入促进了产业发展,吸引创新企业和人才,提升创新氛围,增强产业链韧性。G60九城市正建设G60脑智科创基地、免疫细胞实验室等重要研发平台,争取在脑机接口、中欧膜环境技术等领域实现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同时,推动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松江打造金华、宣城、芜湖等18个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构建“研发总部在上海、生产制造在当地”的一体化模式。

三是解放思想禁锢,互联互通互让。实施分级协调协商,破除行政壁垒共商共讨共建。由科技部牵头,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三省一市科技厅(局)、九城市人民政府建设科创走廊专责小组,同时实施G60联席会议轮值制度,强化协商,深化协同,建立年度工作任务方案,细化分解重点目标任务,利用调度会,加强各市区对接工作,避免政策重复。

四是拓宽投建思路,抢抓园区建设。利用G60科创走廊土地价值洼地期,沿线地区加快在上海松江区谋地布局,建设各类园区、研发基地,围绕土地流转周期长、程序繁琐等困难,建立专班人马,专事专班,吃透抓准政策要求,一以贯之,提高购地建地效率。

五是多重政策保障,让利互惠落地。各省市及松江区进行各类补贴与优惠政策,做到政策性担保,提高相关产业投资保障性,提高科创人员研发积极性。在反向飞地基地考核达标后,松江区给予租金补贴,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各省市本土可进行租金减免,税收归飞地即上海松江区,研发投入归本省市等。成立全国首支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立拟投项目库,对部分意向投资项目进行考察。同时,发挥基金对企业发展的导向作用,根据九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施差异化投资策略,引导各地区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如由金华市各县市出资成立的金华飞地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利用上海地区优惠租金政策,已建成办公面积9380平方米,超1000人入驻办公,实现基地在金华、研发在松江的新格局。

二、推动产业分工,发挥区域优势

一是锚定区域战略,赋能产业升级。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和“十四五”规划的政策机遇,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依托地区制造业基础,强化区域间的要素流通和资源对接,发挥以上海为科创高地的核心优势,在资源配置优化中实现腾笼换鸟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升级,确保优势,创新制度,提质增效。如芜湖市奇瑞汽车“基于国产化芯片平台的智能座舱系统研究应用”项目,成功入选三省一市科技部门共同推选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创新十大典型实践案例。

二是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健全“1+7+N”产业联盟体系。推动园区联盟、激光产业联盟、新能源产业联盟、通用航空产业联盟、机器人产业联盟、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生物医药产业联盟、集成电路产业联盟、光伏协同创新产业联盟、智慧安防产业联盟、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等16个产业联盟、13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常态化开展要素链接活动。

三是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全产业链条发展。集中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6+X”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数字赋能,瞄准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AI大模型等全球前沿科技领域。在此基础之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逐步实现向全链条的突破,鼓励和形成由单一产业链向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态势,即实现全链条研发、中试、量产,形成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的产业集群,展现了“集群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四是依托交通枢纽,加速沿线辐射。抓住迈向高铁3.0的交通机遇,从G60高速到高铁干线,强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并以此为依托提升对交通干线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网络,有序推进和扩大G60科创走廊的覆盖范围、业务内容,强化“产城融合、站城一体”的复合枢纽功能,建设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充分利用中欧班列契机融入“一带一路”。

三、推进创新协同,发挥集聚效应

一是创新集聚模式,释放飞地红利。以省市为单位建设人才基地,利用上海人才规模、质量优势,购置用于建设人才基地工业用地以及办公大楼,凝聚上海人才资源,为本土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做到科创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以 “跨区域+协同+科创”的模式实现错位发展,激发反向飞地的活力和红利,实现降本增效。如芜湖市拿出全市最优地段建设超300万平方米的创新园区,湾谷科技园等5家创新园区已建成投入使用,更好地承接区域内人才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是研发中心集聚,强化飞地经济。以省市为单位,发挥国有企业投资平台优势,在技术集聚区建设研发基地,实现先进区与本省市资源有效对接,做到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各地的良性布局。同时把控基地入驻条件和企业类型,确保入驻产业品质,推动高端产业发展。如中安科创园建设研发基地平台近170亩,其中北区已基本完工,企业、研发机构入驻率达98%,同时建设人才锻炼平台,积极引入市场化项目,形成累积效益。

三是立足研发基地,搭建衔接桥梁。通过基地建设,以招商形式吸引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等成果密集型单位入驻,为科技成果转化夯实基础。在购置土地建设过程中,依托土地价值增值趋势,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积极对接海外市场,融入国际化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水平,为所在地市提供对外交流、合作窗口,提升综合创新能力。截至2023年,九地落地项目总投资达1.29万亿元,策源地松江规上工业企业数已上升至上海第一位,规上工业产值规模居上海第二位,重大项目投资额达1328亿元,合同外资同比上升62.4%,创历史新高。

四是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G60科创走廊覆盖地区围绕本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利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校、研究院所人才优势、研发优势、创新优势,开展关键技术联合研发。如芜湖市聚焦首位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细分领域,发布年度重大科技项目需求榜单,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的知名院校与本市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对产业共性技术难题针对性攻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二期项目开工,目前累计已有20余家企业在飞地设立研发机构,日渐成为高端人才的集聚中心、创新型企业的研发中心、面向国际的交流中心。

【作者:郑坤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河南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项目《数实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机制与实现路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