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方法论
近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抓实重点任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省建设新局面。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多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千万工程”已经形成一整套系统成熟、行之有效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就是要推动明确标准、聚焦任务,不断提升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的保障能力和水平,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关键是在方法论,“千万工程”经验方法论的关键在于始终以现代化为指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小切口,大突破。
围绕“人”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方法论,就是要始终围绕一个大写的“人”。不断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要素,大力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紧紧抓住自身特点,以改革创新为抓手,突出创新理念,找准发展路径,规划统筹;运营前置,整合资源,组团发展,做强特色产业,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实现产业增收、就业增收、转移增收和财产增收同步发力,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不断提升农村生活质量。
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不断聚焦乡村特色产业,龙头带动增进产业融合、田村一体产城产乡产村融合、品牌拉动加速产业升级、产业化联动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加大投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建立健全地方省市县三级财政联动机制,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配套补助、县级财政纳入年度预算,做到真金白银投入。同时,积极鼓励经营主体打破行业壁垒、拓展产业边界,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路带路,鼓励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健康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全面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围绕“家”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方法论,就是要始终围绕和谐美丽的“家”。不断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生态低碳共富建设,建设和美共富乡村,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始终围绕农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之核心,政策实施紧扣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聚焦垃圾清理、污水处理、厕所改革、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关键环节,出台持续有效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优化干群关系,提高乡村基层治理水平。
坚持党建引领、县乡村三级联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不断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持续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推进生态乡村低碳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平安乡村。建构乡村共建联合社,“联动”发力,持续推进乡村社区建设,齐聚乡村各方力量,乡村多主体、全主体组团式携手,多主体联动共建、协同发力,共建和美乡村。
筑牢底线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方法论,就是要守住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措施落实,做好帮扶产业分类指导,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加大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
创新推动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方法论,就是要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安排。“千万工程”是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调整,是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方法论,科技创新、改革驱动是激活乡村振兴动能潜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方法论,就是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解决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持续推进系列制度改革创新,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就业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坚守底线前提下,积极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
原则遵循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方法论,关键还是要把握好六大原则遵循。
第一,既要坚持政府主导,更要重视引入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行动,必须在加大政府对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投入的同时,创新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投融资思路,发挥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建构利益机制,吸引企业、社会、村集体和村民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和参与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这将是解决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供给不足、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路径。
第二,既要实现有效供给,又要实现有效运营管护。乡村振兴发展实践中,乡村产业、乡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解决好政府、企业、集体、农民等主体谁来营运与管护的问题。一个基本思路是:进一步明确相关乡村产业、乡村公共设施的产权归属及其运营管护主体;强化乡村产业、乡村公共设施规制及其监督监管;发挥乡村产业主体、乡村社区治理体系中的自治功能;在乡村产业特别是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营运管护中更多地导入市场机制。
第三,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避免低效率配置。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不仅要防止脱离乡村自然与文化甚至侵犯农民权益的大拆大建,也要避免忽视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中基础设施具有空间效应与规模效应特征,避免守成不变的低效配置。必须是在乡村规划先导下,体现乡村人口相对集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
第四,既要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更要注重发展性。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必须从各地自身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大部分地区重视体现乡村的多功能发展,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要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相结合,促进乡村价值的转化与提升,实现乡村更快更好发展。“千万工程”经验表明,与乡村发展阶段和乡村发展功能有机结合的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能包容多元主体和多种运行机制,是有效解决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供给乏力、运营管护不力、形态单一、活力不足的重要办法。
第五,既要注重发展性,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有着巨大增值潜力的自然资本,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必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使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农村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是推进乡村地区全面振兴的根本环节与要求。
第六,既要实现自我发展,更要实现携手共进。由点及面,以片区统筹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是提升单个乡村全面振兴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片区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乡村携手发展,更是在以县乡村三级体系为核心广大县域创造出更加开放、公平、公正的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环境,促使乡村资源更加自由流动,产业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单个乡村为基本单元、以片区为核心节点的县域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体系,扩大片区乡村就业容量,增强片区乡村抗风险能力,促进片区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片区乡村乃至整个县域乡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振兴的一条有效之路。(作者:雷明,系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