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时代价值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2-13 09:5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深刻阐释和把握“两个结合”的时代价值,对于我们坚持好和运用好这个最大法宝,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把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规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奋楫扬帆: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根本路径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理论机理上的深度阐发和诠释,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根本路径。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一个国家的具体实际,是由该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共同构建而成,其文化条件是最为深远和最为根本的变量。文化理论的发展要想一直保持其科学性与真理性,就必须紧跟时代变化发展条件不断革故鼎新。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内容、新表述和新论断,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伟力,将蕴含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要素凸显出来,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思想宝库。从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两个结合”的提出,细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性飞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包括中华文明的融合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走向成熟完备,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辟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强基固本: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必由之路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相结合向纵深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必由之路。从中华文明近代发展史来看,这是历史发展的结论,“两个结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的历史图景。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以其独有的“批判武器”功能,通过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不断的实践和锤炼,释放出其独有的本质性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血脉,使之获得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本动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得以焕发时代荣光。另一方面,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日益凸显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出场”转化为“在场”,实现了实践内容和理论形式上的深度融合和相互融通,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中国包括中华文明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和表征的特色,正是因为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我们才没有照搬照抄他国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没有搞全盘西化、全盘苏化,才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在激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血脉的同时,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为我们源源不断地在发展道路上提供文化优势和理论优势。

众志成城: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成功提供了最大法宝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果实,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成功提供了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在理论、历史和实践意义上就是“两个结合”的探索史,就是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历史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是“活的马克思主义”,避免和破除了我们党在长期发展中存在的主观主义倾向,特别是教条式经验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和具体特点相结合,才能以积极主动的精神表现其独有的民族形式,真正实现具体化和中国化,从而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党的带领下破除“现代化=西方化”的历史迷思,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续推动文化事业繁荣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深刻性把握,是我们党破解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成功的最大法宝。

凝心铸魂: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明确了科学方法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华文明实现了实质性变革,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明确了科学方法。问题是时代的格言,“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为解决近代中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和文明危机,中国人前赴后继地投入挽救民族危亡的社会运动之中,艰苦探索中国的出路问题。历史实践证明,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扭转中华民族鸦片战争以后的屈辱命运,使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得以重构,使我们重新踏上民族独立、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伟大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两个结合”作为科学指南,创造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深化了根脉与魂脉“结合”的有机统一。只有坚持和运用“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才能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和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才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只有不断推进“两个结合”,把握运用好蕴含其中的“人民至上”“自信自立”“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才能继续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明确科学方法。

补钙壮骨:为世界各国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方法借鉴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为世界各国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方法借鉴。从文化发展的历史看,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的主体性具体体现为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任何文化的主体性建构都离不开其文化主体的引领力、凝聚力、影响力和塑造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下的“两个结合”,作为结果,其表现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本土化,即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同各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经过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一方面在世界观、方法论和内在本质等方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保持根本一致,即保留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共性。另一方面它的概念、范畴又因特定时代主题和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具有特定的含义,有着明显的国别文化特色。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态势,围绕“两个结合”应运而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为根基形成的一系列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重建全球治理理念注入了中国元素,为引领人类精神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从而为世界各国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为提升各国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道路参考。

(作者:张晓惠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