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教育思想看教育家精神的三对关系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2-13 09:56

教师是兴教之本、立教之源。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希望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深刻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内涵。如果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流变角度来看,教育家精神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师道文化。

孔子毕生从事教育活动,致力于推行儒学思想,创办学堂,弘扬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被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见微知著,读孔子而习师道。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这一对关系蕴含着“小我”与“大我”的双向奔赴,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这一对关系构建了“经师”与“人师”的双重角色,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蕴含着“严管”与“厚爱”的辩证哲理。这三对关系表明,孔子教育思想与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一、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坚守“小我”与“大我”的双向奔赴

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是孔子教育理念中教育者所需的两大灵魂。教育之理想乃为国家与民族育人才,理想信念是教师鲜明的政治底色,道德情操是教师必备的品行修养。孔子很早就认识到教育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有着基础性意义,非常重视参与现实政治,他提出“富、庶、教”的治国方略,希望通过教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将国家建设成实现德治的礼仪之邦。在春秋时期,孔子对自己所生所长的鲁国、对西周、对周礼有着深切的热爱,这种坚守“大我”的爱国思想贯穿于他一生的教育理念中。顾明远先生将孔子的爱国主义总结为:“维护大一统;热爱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热爱祖先;培养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

欲传君子之教,先行君子之事。儒家身为教育之楷模,深知为人师表之重任,势必践行“以身作则”之准则。正因如此,儒家在政治领域着重强调,唯有先“正己”,方能“正人”。孔子作为教育者坚守爱国信念并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对其弟子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子游治理武城时贯彻孔子的主张,以礼乐教化民众,深得孔子赞许;子夏说“学而优则仕”,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报效国家,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才能做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掌舵人,将学生引入正确的航道。这就要求教师须深谙“学道”,研习君子之学识;心怀“爱人”,践行君子之德行,而后方能传授君子之教化。

二、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构建“经师”与“人师”的双重角色

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是孔子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中教育者必备的两大品质。育人智慧表达了教育者在学识水平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基本要求,躬耕态度是教育者在治学态度和实践品格上的精神风貌。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了“经师”与“人师”的完美融合,这种有机融合共同促进教育的高效发展。孔子所投射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因此,教育者不仅应是“经师”,即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是“人师”,即道德的引领者,只有自身知识储备丰富、专业素养过硬的教育工作者才能胜任“经师”这一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教育者只有先做好知识的传递者即“经师”角色,才更有说服力、公信力去做受教育者的道德引领者即“人师”角色。“经师”与“人师”的角色是相互依存的,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既要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以智慧启迪学生的心智;又要以躬耕不辍的态度,以身作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使学生在知识与德行上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这也就要求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道德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责任的公民。因此,在孔子论述中所提取的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的教育理念共同构建了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经师”与“人师”的双重角色、双重视角,这种双重视角不仅提升了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也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精神层面上达到共鸣,共同促进教育者工作方法的改进与教育规律的掌握、更有效培养了教育对象的道德情感和人格情操。

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者必备的两大品质,正是因为这两大品质,才构建了教育工作者“经师”与“人师”的双重角色,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育人智慧是教育工作者的学识水平的具体体现,躬耕态度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品格上的精神风貌,正是因为此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才使得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师道文化千百年来薪火相传,才塑造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教育家精神。

三、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蕴含“严管”与“厚爱”的辩证哲理

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是孔子的教育理念的两大核心主题,它们之间既相辅相成,又内含着“严管与厚爱”的辩证关系。仁爱之心,呈现了教育者在思想情怀和心灵境界方面的人文特质。弘道追求,表征了教育工作者在视野格局和价值旨趣方面的情感境界。仁爱之心,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将“仁”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他看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道德的培育,是通过培养仁爱之心,使学生学会爱人、尊师、敬长,从而实现个人品德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仁爱之心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要求教育者以慈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学生,用爱心去感化和引导学生,这正是“厚爱”的体现。弘道追求,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另一面旗帜。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弘道”,即弘扬正道,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完善。这一追求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不懈的求知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通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道德实践,不断追求真理和道德的高峰。这是“严管”的体现。“严管与厚爱”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的内在统一。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严管”并非简单的严厉和苛求,而是建立在“厚爱”基础上的严格要求。孔子认为,只有在深厚的爱的基础上,严格的要求才能被学生理解并接受,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和道德追求。同时,“厚爱”也不是无原则的溺爱,而是在“严管”中体现的深切关怀和期望。孔子的教育,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培育,也强调个性的尊重和潜能的激发,通过“严管”与“厚爱”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两大核心,而“严管与厚爱”则是这一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展现。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仁爱之心为根基,弘道追求为方向,“严管”与“厚爱”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教育体系,不仅培养了学生深厚的学问和道德情操,也激发了他们追求真理和道德完善的精神动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教育家精神是在中华传统师道文化沃土中自源、自根、自本生长出来的,以至圣先师孔子为典范展现了中国教师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教育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与教育家精神同向同行、高度契合,是中国教师有别于其他国家教师的重要特征,铸就了中国教师“特有的”精神品质。

【作者:袁枞、焦艺、程雄飞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南昌师范学院科研创新项目“教育家精神的生成及其弘扬路径研究——以黄梅生等优秀校友为例”(项目编号:23XSKY31)阶段性成果】

编辑:何山